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18日)表示,中心邀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團隊一同參與環境調查。團隊在個別患者的家居採集了31個環境樣本,當中從一個住戶採集的兩個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包括一個從浴室水龍頭的拭子樣本及一個花瓶內壁拭子樣本)。據中心了解,香港大學的核酸檢測的敏感度極高,而該兩個陽性樣本所檢測到的細菌含量極低,可能屬於殘留的細菌基因片段,不排除是病人早前所帶的細菌污染相關環境。

綜合環境調查結果,中心認為現階段未有證據顯示個案的感染源頭來自自來水。然而,鑑於香港大學的陽性結果,為審慎起見,中心已通知水務署,以檢視該區的供水系統及過去三個月的維修保養紀錄。水務署檢視後並未有發現在過去三個月,該區有外來物污染供水系統的事故,而在相關配水庫及該區的食水樣本的化驗檢測亦一直未有出現異常情況,並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相關新聞:

類鼻疽|石硤尾白田邨高危死亡率可達75% 提防打風落雨https://bit.ly/3SbNdJ1
類鼻疽|逾半感染者屬同區 何栢良料深水埗有傳播鏈 https://bit.ly/3T2XaJX

類鼻疽|林緯遜:個案數字高不尋常 不排除因風季雨季引致 https://bit.ly/3eyP5hi

類鼻疽|深水埗現15宗個案 歐家榮稱未發現連繫 https://bit.ly/3CGn8vU

截至昨日(17日),中心今年至今共錄得29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涉及21男8女,年齡介乎42至93歲,當中20宗居於深水埗區(其中17宗自8月或以後錄得)。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絕大部分有已知長期病患或免疫力弱,而患者的家居接觸者均沒有出現病徵。個案發病前沒有到訪相同的地點或場所,亦沒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初步可以排除傳播與食物或產品有關。

中心在深水埗區共收集了107個環境樣本(包括從附近一帶公園及地盤採集的16個泥土樣本、自8月或以後錄得的確診個案居住的16幢樓宇相關90個水樣本及環境拭子樣本,以及一個在家居採集的灰燼樣本),所有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

自中心於10月12日公布個案情況後,衞生防護中心至今並沒有接獲醫院管理局通報錄得新增個案。此外,中心於10月14日發信通知全港的醫生和私家醫院相關情況,並呼籲醫生留意相關懷疑個案。衞生防護中心亦已連同醫院管理局加強監測類鼻疽個案。

中心發言人表示,類鼻疽病菌可存活於本地環境,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根據文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中心不排除近月個案與天氣情況有關。

中心再次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於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市民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