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証鵬元國際首席評級官陳科於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舉行的記者會上,呼籲金管局等本港監管機構將中資評級機構納入外部認可評級機構的「白名單」當中,認為中資及國際評級機構需要在公平的舞台競爭。他直言,中資評級機構面對國內4000多家發債企業時掌握更詳盡的數據,而這批發債主體無法由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提供國際評級,建議在中資評級機構可提供國際評級的基礎上,金管局應盡快把中資評級機構納入指引名單中,幫助境外投資者進一步理解國內發債主體,同時推動中國債市對外開放。
他表示,現時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中國市場僅覆蓋中資美元債,惟該類債券佔中國債市總規模比重較小,其2022年約發行逾1000億美元,而國內債市總規模達20萬億美元,意味著境內市場龐大有待開發。料中資美元債在經過內房違約風波後,未來難以進一步擴張,而境內債市規模大且仍有發展前景,這是中資評級機構目前的優勢。
中誠信亞太:內房債風險水平仍高
在三年疫情衝擊及經濟周期性變動下,中誠信亞太副總裁楊珺皓指,內地經濟及消費需求復蘇仍然疲弱,發債企業營運面對較大挑戰,加上此前相關行業監管收緊,去年境內債市淨融資規模按年收縮五成,至1.1萬億元人民幣,但隨著內地放寬房地產融資政策,以及調整防疫措施,內地信用債收益率回升,去年新增違約額343億元人民幣,按年減少82%,屬近5年最低水平,受惠地方政府嚴守防範風險措施,以及企業採取風險緩釋措施,但房地產行業信用風險水平仍高。
2021年不少房企經歷財困風波,相關房企評級波動受市場關注,楊珺皓稱,國內債券評級不能直接映射國外評級,主要因為雙方具備不同的評級體系,即使發行人看待境內外債券時亦抱有不同區分度,不認為國際評級機構降級後,中資評級機構要立即採取評級行動,應更關注考量發債主體境內債情況。此外,作為中資評價企業採取行動時,希望能夠打破周期性,將眼光放長遠至跨越周期。
中資機構下調評級會審慎
他表示,中資及國際評級機構在面對極端事件時採取措施的差別,在於中資評級機構會參考事件發展與中國經濟政策的匹配程度,而非在事件發生當下立即採取行動。同時,中資評級機構處理境內外債時亦有不同措施,而非「不採取任何行動」,在考慮市場整體波動和投資人避險需求方面,與國際評級機構一致;在處理境內債時會考慮更多因素,由於中資評級機構在國內市場中掌握定價話語權,降級行動可能會對債價波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會審慎行動。
聯合評級國際高級董事游志文坦言,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及政府離岸債券等近年來大力發展,料今年在政策支持下,能進一步將中國發債企業的特色展示給國際投資者,國際評級機構更著重從外往內看,而本土評級機構則更希望自內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