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天問.屈原》舞台劇一連三天在理工大學綜藝館作公開演出。這是「中國歷史人物全接觸」的三部曲之一(另兩部曲為「年度人物選舉及專題研習」)。

蒙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常任秘書長李美嫦、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分別於三場蒞臨主禮並致辭,這對主辦及眾多協辦團體,以及參與該劇演出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乃至三場坐得滿滿的觀眾,是極大的鼓舞與支持。

從國史、國學(中華文化)與國情的有機三結合出發,深入淺出,層層遞進,深耕細作,水流出前村,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是國民身分與價值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根是本。

「我從不知道屈原的事迹,只知道端午節吃糭。原來在屈原之前,已有端午節。而在《天問》一劇中,我從專業演員帶領各大、中、小學學生義演的精采劇情中,了解到屈原的少年、中年及晚年,在文學上是才華橫溢,在從政上,如何效忠楚王楚國,矢志不渝,至死不悔,不會朝秦暮楚,實踐忠誠之道。另外,兩千多年前的《天問》,能通過今天歷史課的場景演繹,穿梭古今,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劇里的小學生演員們,熟唸對白,傾情的演出,專業態度十足,值得大力給讚。」一位唸完碩士的觀眾,與筆者分享感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場期閒,筆者聽到走在我前面的兩位小學生相互背誦,劇里常「現身」、出自屈原《離騷》的兩句。或許,當下小學生並未完全掌握屈原對人生價值的追尋與堅持的底蘊,對楚國大地深沉的愛,緣何如此「首身離兮心不懲」,但只要是用心專心地學習,「參與」(Engagement)過,「經歷」(Experience)過,不管何時何地,以及用任何方法,總會有滋長及發芽、讓人欣悅而擊節的一天。

這是歷史與文化價值薪火傳承的啟動。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月1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教育現場|「情與義」的教育

教育現場|從國民教育角度看釋法

教育現場|借鏡的人

教育現場|南京大屠殺85周年悼念

教育現場|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