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公布,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的失業率回落至百分之三點四,是連續九個月下降,重返三年前疫情爆發前的水平。隨着內地加快開放,兩地恢復通關,海內外旅客重臨,預計失業率未來幾個月還會進一步下跌。
失業率回落本應是好事,但不少商界人士卻表達憂慮,因為在香港這個高度自由開放的勞動市場,約百分之三的失業率已等同「全民就業」,再回落即是出現整體勞動力短缺。統計處資料顯示,雖然失業率持續回落,但實際勞動人口卻不升反跌。事實上,早於內地尚未開放,本地疫情稍為減退之時,已聽到多個行業高呼「請人難!」隨着兩地經濟加速復甦,對各類服務需求大增,加上通關後的外遊潮和回鄉潮,幾乎各行各業都人手不足。
打工仔或認為,勞動市場緊張,競爭對手減少,有助升職加薪,理應有利而無害。但不少經濟學者和海外實例告訴我們,如整體勞動力短缺嚴重,工資水平上升過急,將引發惡性通脹、生產力下降、民生服務受損和長期經濟衰退,最終各個階層都會受害。
近日有學校飯盒供應商疑因人手短缺而突然減少供應,影響大量學生和家長。有旅行社因司機不足,被迫取消大型的內地訪港旅行團,有生意都接不來。建造業議會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亦警告未來幾年香港不論在建築工人、技術人員,以至專業和監工人員都愈趨短缺,不但難以落實政府的「提速、提效、提量」建屋目標,還可能會引發更多工程質量和工業安全事故。
在上周公布的還有另一項數據,二○二二年底的香港人口下降至只有七百三十三萬人,較前年減少約六萬八千人,是連續第三年下跌。部分反中亂港人士繼續將問題歸咎於《香港國安法》引發的移民潮,但正如一些學者指出,因政治理由而想離開香港的,過去一兩年「要走嘅都走晒」。隨着兩地放寬防疫,經濟復甦,來自內地及海外的移民和回流港人都顯著回升,預計淨出入人數逐步將「平頂」以至回復正數。
香港人口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偏高的死亡率和不斷尋底的生育率。前者成因包括人口加速老化、醫護人員不足及預防性的基層醫療護理服務欠佳,政府對此已提出不少政策措施,成效有待實踐驗證。但對於愈來愈多港人遲婚、拒婚、結婚但不生育,或最多只願生一個的問題,政府卻多年都毫無政策或對策,推說這是港人的自由選擇,當局不宜介入云云。
政府必須改變對生育問題的「放任不干預政策」,推出積極措施鼓勵港人結婚生育,例如效法外國給予稅務優惠以至直接金錢資助;由政府及商界合作,提供更多家庭友善的設施和工作環境,以至是婚姻配對、協助較年長夫婦生育的服務等;還要檢視「單非」媽媽來港產子和相關的單程證安排,輸入生育率。香港除了「搶人才」,還須「谷生育」,才能做到習主席要求的「不斷增強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