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囡囡天恩一起參加製作土耳其燈的工作坊,有些感受。工作坊有6位同學參加,導師一早預備好材料:一包包彩色的馬賽克、玻璃燈罩、膠水、完成圖等放在桌上,我們「埋位」上堂。
導師一開始便拿起膠水「唧」在玻璃燈罩上,然後貼上馬賽克。導師做完這個簡單示範,便讓我們自己動手做,可是我完全不知道從何開始、該怎樣製作,見到其他同學一邊看完成圖一邊貼,我便跟着做,我和天恩說:「不如我們一起做我的這個,你的那個我們回家才做?」天恩答應,那我便放心了,因為我不用顧着教她或幫她做。
怎料天恩對我的燈似乎不感興趣,她拆開自己的材料包,自己研究,其他同學也是自己研究。我們貼上一塊接一塊的馬賽克,半小時後,我們都掌握了「唧」膠水和貼片的方法,最驚訝的是,2小時後,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土耳其燈。
我發現導師的「沒教」,也很有意思,導師的「放手」,其實在給我們摸索的機會。人類就是有這種能力,不是嗎?人類有認知能力去理解,面對困難時,只要我們願意,總有能力去解決,這些能力都是與生俱來。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都該檢視自己教導孩子時,是否「招呼」得太周到?我們又是否過分體貼?或許我們都要像這位「無為」導師做些簡單示範,然後便讓孩子自己摸索;或許我們要花的精力不在循序漸進的教導上,而是了解孩子的喜好和興趣。人都是這樣,遇到喜歡的東西,自自然然會找方法學習,遇到困難時,也自自然然會找方法解決。我們要做的工作是久不久給予他們鼓勵,「stand-by」地解答他們的疑問。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2月27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