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在童書店裏聽到一個媽媽大聲地和女兒說:「我唔知你鍾意睇咩書,你自己揀啦!」這位母親顯然不耐煩,接着說:「我要幫哥哥搵書呀!」我在旁邊聽到,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這個小女孩,我有兩種感覺:一、「我就是不知道該看甚麼書,我知道的話,也不會問你」;二、「你好偏心,幫哥哥搵書就得,幫我搵書就唔得」。

我刻意走去看看小女孩在選甚麼書,她猶豫不決地拿起一本書走到媽媽面前問:「這本書得唔得?」媽媽看了一眼後便問女兒一大堆問題和想法:「點解只有圖沒有字」、「裏面的用字是怎樣的」等等。我又嘗試將自己代入這位小女孩:「又是你要我選書,我選了,你又有許多意見。」的確,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孩子陷入了「兩難」:一時又「民主」,一時又「獨裁」,孩子無所適從。

「溝通」是要相通相連的,和孩子溝通,我們要先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可以的話,抽離自己,把自己代入孩子後再回看自己。孩子的認知力尚淺,表達力也還在發展中,往往未能具體地說出想法和感覺,我們務必要給予耐性和時間。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法國哲學家蒙田的哲學書,他認為好的老師是「有時候替孩子開路,有時候要孩子自己開拓。」他還說:「蘇格拉底首先讓他的學生說話,然後自己才決定對他們說甚麽話……一個好的老師,最好讓學生跑在前面,分析他的步伐,再判斷自己該用甚麼程度去配合學生的能力。」老師和父母在孩子的角色上是相通的——我們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和孩子有好的「溝通」,先要放下身段,進入孩子的世界;多觀察和了解他們的能力、需要、喜好、個性等,掌握這些資料,才逐一為他們開路。香港物資豐富,不愁找不到好的「硬件」,我們所缺乏的,是平等的、相通相連的「溝通」。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3月20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陳東紅 - 學英文,真痛苦|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以天合天|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 土耳其燈的啟示|芽芽學英語

芽芽學英語|別把時間都放在「工具」上

芽芽學英語|難得善良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