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美國二十大銀行之一的矽谷銀行,月初爆發流動性危機。其母公司因加息影響錄得巨額投資虧蝕,股價急跌、資不抵債上升和出現信心問題,引發主要為創投基金及創科企業的存戶爭相提取存款,即俗稱的擠提。當地監管機構隨即下令銀行關閉,但此舉進一步引發市場恐慌,擔心危機會蔓延至其他銀行以至整個金融體系,引發另一場金融海嘯。最後要由聯邦政府出手將銀行接管,並承諾向存戶提供百分百存款擔保。
美國政府保得住存戶,但無法完全阻止危機擴大和外溢。首先是矽谷銀行英國分行也爆發擠提,最後造就滙豐銀行以一英磅購入一間銀行的「神話」。在美國本土也相繼有中小型銀行出事,同樣要由政府與多家大型銀行聯手打救。事件亦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創科及創投業界,令他們更難在市場融資集資,部分更因而面臨倒閉或被迫出售業務。

美國總統拜登揚言要嚴懲引發矽谷銀行事件的「幕後黑手」,不少人認為事故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政府。
美國總統拜登揚言要嚴懲引發矽谷銀行事件的「幕後黑手」,不少人認為事故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政府。

數天後,又輪到規模更大(全球十大),歷史更為悠久(一百五十八年)的瑞士信貸出事。起因同為高息環境導致投資失利和股價大跌,再受到矽谷銀行倒閉影響而引發信心危機。在瑞士政府介入下,瑞士銀行以低至四成的折讓價收購,令瑞信避過倒閉的命運。但由瑞信發行的AT1債券卻淪為廢紙,其他金融機構的類似債券亦因遭到拋售而大幅貶值,繼而影響持有有關債券的其他機構,儼如當年的雷曼銀行「迷債」事件翻版。
瑞信與相關美國銀行,在香港的業務和貸款金額不多,加上本港的銀行近年持續「水浸」,暫時未有受到相關事件影響而出現擠提。部分本地銀行、企業,尤其是發展商及正在供樓的市民,更某程度受惠於今次歐美銀行危機。因為美國聯儲局被指在政府及市場人士壓力下,放緩了加息的幅度和速度。瑞士政府向瑞銀提供的無限制信貸保證,作用亦等同減息。有人甚至斷言,維持了短短三數年的美國加息周期已提早完結,全球將重新步入量化寬鬆的「美好時光」。
然而,無數的經濟學家和歷史案例都告訴我們,單靠央行減息、政府干預和狂印銀紙,最多只能推遲、而不能真正解決現實的經濟和金融問題,更甚會引發惡性通脹和資產泡沫,加劇貧富懸殊和加大下一次危機的爆發幅度。美國及瑞士的救亡方案,變相將整個政府和所有國內大銀行的信譽與出事的機構綑綁,會否演變成「火燒連環船」呢?
美國總統拜登揚言要嚴懲引發矽谷銀行事件的「幕後黑手」,他指向的是某些金融業界高層,但不少人認為事故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政府;過去近二十年來為了短線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不斷伸出無形之手干預市場,印銀紙續命,並通過「美元霸權」逼使其他國家跟隨,將風險和代價擴散至全球,形成現時尾大不掉頭的「加息–觸發危機–減息–釀成更大危機」的惡性循環。
中國領導人近月多次強調金融安全,絕非杞人憂天或無的放矢。香港的財金官員、市場人士,以至一般股民、業主,也須認清大局,提高防範,切勿以為減息放水就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