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設立至今已近一個半學年。綜觀學科宗旨,旨在加深學生對本港、國家及全球的認知,同時導引學生欣賞、尊重和接納不同文化和觀點,成為一位具明辨思考、家國情懷的自主學習者。的確,要有效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筆者認為除了通過正規課程,學界同工更可善用非正規課程,通過多重推進的策略,全方位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締造機會讓學生發揮潛能,是筆者一直堅信的教學理念。一直以來,筆者帶領科組同工一起,在校內營造不同機會,讓學生全方位認識國情及中國文化。
在公民科上,筆者除了傳統的文字性功課評核學生學習成果外,在本學年,我校科組更引入多元形成性評估策略,例如引入推廣「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口號設計活動、推廣《兒童權利公約》吉祥物設計活動、設計改革開放下中國成就的舊曲新詞創作活動等等,凡此種種多元策略,不但讓每位學生在不同範疇發揮潛能,同時讓他們活學活用。從筆者的觀察,學生整體樂於以多元策略,檢視其學習成果。
此外,筆者把握不同機會,深化學生由認知層面,昇華至情感層面來培養全校學生家國情懷。學校每星期的升旗禮,一直秉持以學生為本。每次升旗禮的司儀,都由一位非華語生及一位本地生以雙語廣播擔任,觀乎每次升旗禮後,都有學生向我表示,有意擔任下次升旗禮的司儀。他們表示在全校升旗禮擔任司儀,令他們感到榮幸,可見參與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學校早前舉辦的多元文化活動,公民科科組以「書」會友,鼓勵學生通過毛筆書法寫下自己的名字,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講到底,只要積極締造不同課堂內外機會,讓學生認識國情及中國文化,一方面讓學生發揮多元潛能,同時又能通過多元策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潘晨健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通識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科主任。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4月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