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lience」的意思是「the ability or the capacity to recover after difficulties」;另一個意思是「the ability to return to its original form or shape after being pushed, bent or pressed」;中文是「恢復力」或「回彈力」。
英文也好,中文也好,我覺得用文字去解釋「Resilience」這種「狀態」都不夠「貼切」;我形容「Resilient」好比一個不倒翁(roly poly),你怎樣推,它總會回彈過來,從不跌倒。
不倒翁的原理是甚麼呢?原理在於「下重上輕」。有天我在聽《道德經》,剛好傅佩榮教授說到第26章的第一句「重為輕根……」,腦海突然浮現不倒翁:人若要不倒,重點就要有「重」的根本。
「重」的定義有許多,可以理解為沉實、有實力、有把握等等,因人與事而異。例如,我的「老本行」是出版和文字的工作,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重)作為根基,我堅守着這個(重)根本作為工作和收入,有了根本,我方可嘗試出版以外的工作。我願意這樣做,全因「重心」,物理學上,我該不會倒下的。
早早給孩子灌輸「Resilience」這個概念很重要!「回彈力」是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有了這個能力,孩子能適應變化、有抗壓力、有克服逆境和困難的能力,他們總能從負面經歷中彈回來、在困難中振作起來。
要孩子有這種能力,必須讓孩子有「重」的根本,而這裏的「重」,我會定義為孩子擅長的領域,如運動是孩子的擅長領域,經驗累積過後,孩子自然有「重」。每個人的「重」都不同,所以這裏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教孩子如何獲得「回彈力」。作為父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性格、喜好、強弱等,帶領孩子找他們擅長的領域。
經驗是需要一點一滴累積的,當孩子有了有實力、有把握的特質,他們自然成為不倒翁!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15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