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局大力推行價值觀教育,不少學科都嘗試在課堂中加入巧思,希望提升學生動機之餘,也可以帶出相關的價值觀。本校今年參加了由教育局舉辦的價值觀教育學習圈計畫,嘗試在數學科的課題中培養同學的國民身分認同。最後,揀選了中二數學科的「勾股定理」課題,與中文科協作,為學生帶來新鮮感。
數學科很多時讓人有錯覺,以為推廣價值觀教育大多就是理財教育,以培養國民身分認同的課題更是少見。最初我們也不知如何切入,幸好中二級有一個課題是講授畢氏定理,同學可能都聽過畢氏定理,但原來早在中國周朝時期,商高便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特例,而這亦和畢氏定理原理相同。
選定課題後,數學科老師在預備這個課題時,須研習《周髀算經》內的古文,了解中國古代勾股定理的源流和發展。而中文科老師也提供了一些協助,如古文釋義,讓數學老師可更快了解《周髀算經》的內容。
雖然在施教時,重點不在古文的釋義,但同學對於數學老師講授古文,也覺得驚奇,頗有新鮮感。在三國時代,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註釋,至清朝數學家華蘅芳更提出了20多種對於勾股定理的證法。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不斷提出新的證法。通過這個課題,同學不僅認識了勾股定理,更了解到古代數學家也一直在默默耕耘,為中國的數學發展貢獻一分力。
課題完結後,老師希望同學可以更了解中國數學的發展,布置了一份功課,同學須搜集中國數學家的資料,製成2分鐘的影片,日後可以供其他同學參考。
這次的跨學科協作,我們看到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科目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互相協作,為學生帶來新鮮感。
高曉君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輔導主任,關注價值觀教育。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1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