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正值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6周年的歷史時刻。要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教育專業可謂任重道遠。自教育局優化高中4個核心科目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設立至今已近兩個學年。深化學生「香港根、家國情、大局觀」一直是筆者帶領科組同工,通過多元策略全方位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信念。

誠然,筆者認為體驗式學習,絕對是讓學生從認知昇華至情感層面的不二法門。綜觀本學年,筆者與科組同工,從文化層面出發,引導學生窺探本地文化及中國文化。猶記得在公民課堂中引入手寫小巴牌活動、粵曲文化、繪畫臉譜、陶瓷、太極文化賞析、詠春及華服體驗活動等,學生整體在課堂活動中都樂此不彼,並且十分欣賞本地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傳承。值得留意的是我校有不少非華語生,科組同工積極糅合非華語生的國家情況,讓他們全方位知悉本港、中國及其國家的社經現況,藉以讓非華語生對教學內容更易產生共鳴感。

除了深化學生「香港根、家國情」外,我們深信世界公民需要擁有可持續發展觀及大局視野。我校早前通過全校參與,在人文學科周以綠色生活為題,從衣、食、住、行四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可持續的生活模式。為了深化活動的延續性,我校更廣邀學生就可持續發展為題,撰寫反思文章,最終更以「香港廠商『綠』的傳承」為主題,出版學生文集。筆者相信,通過學生細膩的筆觸、真摰的情感,有助傳遞出世界公民的應有之責。尤其是氣候問題逼在眉睫,與其相信每一個人的力量看似微小,不如相信通過教育,能夠讓每一個看似微小力量的持份者,可以拼湊出可持續發展的將來。

相信通過每位學界同工的努力,積極籌辦多元化的學與教活動,定必可以為本港教育譜出新篇章,培育更多具「香港根、家國情、大局觀」的世界公民。共勉之!電郵:[email protected]


潘晨健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中學通識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科主任。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6月27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中)|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學友智庫

彭樂謙 - 個體自學年代 裝備遙距學習教練能力|學友智庫

彭樂謙 - 教學的「自助餐」與「套餐」|學友智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