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9日)發表新一篇網誌,指希望聯同各工程部門繼續推動優質建築,在規劃、建築物設計、興建、保養維修以至翻新等階段,推行一系列措施,如把「藍綠元素」引入新發展區的規劃及設計中,鼓勵有利宜居生活的建築設計。除了運用創新科技和邁向零碳排放,優質建築也包括保障工友安全,局方會繼續鼓勵建造業數碼轉型,以加強安全監督,為市民建設一個更低碳、更朝氣蓬勃、更美好的香港。
甯漢豪早前出席「優質建築大獎2022」頒獎禮,見證建築署同事奪得多個大獎,努力獲得肯定,她在網誌中也邀請了建築署同事講解多個獲獎項目,包括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長沙灣天主教小學、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香港海防博物館大型翻新工程。
作為抗擊新冠疫情的重點設施,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李百怡表示,一般醫院需要三四個月才能建成,但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由工程展開到竣工移交,僅用了4個月,醫院佔地約3萬平方米,設有6座兩層高的病房大樓,共提供816張負氣壓病床。醫院能夠迅速建成,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建築團隊採用多項創新的建築技術,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MiC和MiMEP都是運用預製組件,組件先在廠房完成,然後運往工地裝嵌和接駁,有效縮短施工時間,提升工地安全及改善工地環境。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在「優質建築大獎2022」獲得了「香港非住宅項目(新建築物 ─ 政府、機構或社區)」的「優質建築大獎」,以及「創新項目大獎」。
至於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李震球表示,此項目的獲獎意義重大,它是香港首個以混凝土MiC興建的多層住宅樓宇,項目合共生產3,726個模組,建設5座16至17層的宿舍樓宇,合共提供648個單位、多用途室等。
項目亦運用了BIM、射頻識別技術 (RFID)等創新技術,令建築廢料減少一半,工地用電量及用水量減少約六七成,對熟練工地人手需求亦減少約四五成。項目於2018年8月動工,至2021年3月竣工,相比傳統建築法,整個項目提前約4個月完成。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