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不幸經歷或目睹一些威脅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例如暴力事件、嚴重車禍等,之後身體出現不尋常情況,例如不由自主地持續重複回憶起該事件、迴避與事件相關的地方和人物,以及伴隨着負面的情緒及過度覺醒和睡眠紊亂等,當事人便可能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過去亦被稱為「戰爭神經症」(war neurosis),意指個人在經歷戰爭環境後所出現的一些症狀。該症候群在1980年開始被引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3),至今仍被列為創傷及相關障礙症(trauma- and stressor-related disorders)中的一個診斷。

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成因現時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相信由於人體內側前額葉和前扣帶皮質出現問題,以致未能協調大腦杏仁核的活動而引起。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般的藥物治療是使用抗抑鬱藥,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類藥物。除了藥物治療外,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也是一種廣泛被採用的心理治療方法。


臨牀應用 效果顯著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強調想法、情緒和行為三者關係的心理治療方法。其治療目標為確認及挑戰當事人適應不良的想法及行為,從而建立新的及適應性的應對策略。在經歷一些創傷事件後,當事人可能會產生一些內疚、憤怒、無力感、抑鬱和焦慮的想法和情緒,從而出現發脾氣、失眠,甚至自殘等問題。

在詳細評估當事人的問題後,治療師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當中主要步驟包括捕捉(catch)、檢查(check)和改變(change)非適應性的想法,以幫助當事人重新評估創傷事件,修正扭曲或無益的想法及負面情緒和行為反應,學會挑戰內疚和恐懼的侵入性想法,以幫助患者重新處理和創傷事件相關的思維及情緒,走出創傷的陰影。治療師亦會因應當事人的情況,再配合一些行為技巧,協助當事人發展出一套適應性的應對策略,以求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方式。

還記得多年前曾接觸一名出現疑似早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的個案。當事人於早上上班途中目睹一宗跳樓事件。最初一、兩天出現頭痛、繞道而行、發噩夢和睡眠紊亂的問題。由於當事人正值晉升的關鍵時刻,不敢向公司請病假,只自行購買了一些定驚成藥。可是在服用後差不多一星期仍未見改善,而當事人可能很怕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和抗拒服藥,也堅決不肯向醫護人員求助。

及後在其兄長的游說及介紹下,才肯和輔導員進行面談。在確定了沒有即時和潛在危險後,便和當事人展開了以認知行為治療為本的會面。很慶幸在經過數次會面後便捕捉(catch)到當事人的扭曲想法,再配合一些行為實驗(behavioural experiment)技巧,便改善了當事人繞道而行和睡眠紊亂的情況,其頭痛和發噩夢的次數和影響程度也逐漸減輕。

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認知行為治療在臨牀上亦曾被廣泛應用於多個年齡層及多種情緒或健康問題,有大量研究論文支持其效果及安全性。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治療師或會提議使用一些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當中可能要當事人在真實或想像的環境中,一次性完全或多次性逐漸增強對創傷性事件的重新經歷。為免因再次面對創傷經驗而引起新的或加深原有的不安,筆者強烈建議當事人在接受治療前先向治療師清楚了解治療的詳情,共同協商雙方都同意的治療計畫。


抱持樂觀 提升抗逆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法預估或避免一些不幸的重大事件發生。很多學者都認為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佳的方法之一,就是抗逆力(resilience)的提升,就個人而言,提升自信、抱持樂觀心態、發展解決問題技巧等等皆是提升抗逆力的良好方法。此外,發展個人社交網絡也是一種良好辦法。最後一提,若果懷疑自己或身邊的朋友有任何情緒和精神問題,不妨向醫護人員尋求協助。諱疾忌醫或胡亂服藥非但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使你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按︰本文旨在從學術角度分享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種療法,病人或家屬應諮詢醫生,尋求專業醫學意見。


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教授廖泰華博士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11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黃自鴻 - 文學情感的意義|智凝都會

談振偉 - 跨學科大趨勢 促進樂齡科技發展|智凝都會

李芷君 - 人工智能 為音樂認知注入新養分|智凝都會

黃自鴻 - 文學與能力訓練|智凝都會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