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今早(13日)出席立法會互動交流答問會,主題包括「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法治人才」和「應急安全」。期間他多次詳細反問議員具體建議,尤其在法治人才方面。
【11:56】本身是律師的選委界議員陳曼琪建議,由香港與內地大學開設新型法律雙學位,讓法律結合新興的科學,包括將法律與人工智應、信息網絡、生物科技等結合,以配合新時代的發展,令香港成為中外法律人才的培訓基地。她又建議推動國家仲裁國際化,引進不同內地仲裁機構到香港設置分支機構,有利於完善內地涉外仲裁的制度設計,亦都同時加強香港作為亞太區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優勢,協助國家打造國際仲裁的品牌。
她亦稱本港有九成法律界是中小型規模,認為政府應針對他們的特色和需要,力助其發揮所作,釋放大部分律師的發展潛力,建議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城市政府牽頭,加強香港與內地中小型律師行的交流和協作,推動雙方聯營合作。
李家超認為,陳曼琪提出的雙學位、結合法律與其他領域是很有建設性,當局會細心研究。至於協助中小型律師行,他相信律政司已一直在這方面做大量工作,包括在大灣區律師考試讓他們可在大灣區城市內執業,且兩地律師行合伙亦已獲放寬等。他亦指,政府一直有資助中小型企業,如中小型律師行符合資格,相關的資助應可協助律師行推廣,但如何利用好,當局會做好對接工作。
【11:42】本身是律師的民建聯周浩鼎表示,疫情前中央有外交人員來港接受國際法的培訓,而接下來8月初會有組織幫助亞非法協的外交人員,來港接受國際法的培訓,直指雖然《基本法》下外交是中央事權,但若香港得到外交部的指導及協助繼續做國際法培訓,建議針對「一帶一路」國家,讓他們的政府或外交人員來港接受培訓如播下種子,讓香港與該國家建立長遠良好關係,提升香港聲譽,自然私人機構要做培訓都會來港,幫到國家做好涉外法治。
李家超回覆稱,「一帶一路」建設是希望做到制度、政策、人才相通,若香港發展成為法律人才培訓基地,相信對建設「一帶一路」發展有積極作用,相信外交部會很支持香港的做法。
【11:40】民建聯葛珮帆支持香港與大灣區城市建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保障人民生命財政安全。她建議政府跨部門團隊就五大方面進行工作,包括與內地相關部門建立常設溝通渠道,制定聯合應急機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人才培養、培訓;建立區域應急中心;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
【11:34】經民聯梁美芬表示,香港有兩文三語、普通法的優勢,容易與國際接軌,而內地有法官能前往聯合國處理國際法相關案件,她提問李家超特區政府能否幫助香港法律人才參與選拔聯合國法官。
李家超先讚揚梁美芬在法律學生方面「桃李滿門」。他曾指示律政司司長作一個簡單分析,得悉外國有很多判例都會引用香港的案例,證明香港法律人才非常優勢,特區政府會大力支持他們。他也反問梁美芬如何能擴大影響力。
梁美芬指,香港有3間知名法學院,它們應有「一國兩制」和國家節奏,為香港、為國家所用。另外,香港亦應培養熟悉「一帶一路」國家的法律人才,這樣才能打造香港成中外國際法律樞紐。
李家超續指,他對凝聚力量有深刻感受,指香港兩個法律組織,香港律師會、香港大律師公會,以及3間法學院等,都需要團結,這同樣適用在其他議題。
【11:27】選委界議員尚海龍表示,三年疫情期間市民看到,香港的公共管理、危機管理需要提升,更引述澳門特首賀一誠稱,賀是從新聞上看到香港封關的消息;當澳門安排電子限額分配防疫物資時,香港市民仍然在四處撲口罩。他關注三年過去後,特區政府在重大危機管理事故當中是否有提升,以及如何做好跨部門協調和社會動員。
李家超表示,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的跨部門動員,主要是針對第五波疫情本港所面對的問題,相應地強化了系統設置及運作,包括建立全政府的動員機制,讓政府在有需要時,可動員百分之三或五的政府人員,亦提到關愛隊是動員力中很重要的元素,讚揚很多隊員均有自發性。
【11:21】選委界議員林順潮表示,中央政府與港澳衞生部門,早於2005年簽署關於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協議,建立傳染病和突發衞生事件資訊通報和應急合作機制,從簽定協議至今的18年內,發生了兩件重大事情,包括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以及國家全力推動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他關注政府會否就此協議作出檢討、優化和更新,以配合後疫情時代以及未來大灣區發展所需。
李家超表示,相關的協議於2018年已更新,這與林提出要不斷檢討協議機制的想法是一致的,且在經過抗疫後,三地更建立了通報及溝通機制,亦在數據監察、訊息交流上均有協議。他續稱,疫情期間實測到三地互相成功抗擊疫情,並不斷加強應變機制,他要求相關的部門,特別是醫務衞生局,會繼續與兩地單位保持良好溝通。
【11:18】選委界李浩然指,香港作為採用普通法為平台的地方,會與不同地區有交流、互動,認為可利用好本港地位去推廣中國故事。
他指香港法律界對中東及亞太地區的法律缺乏了解,建議可擴大法學院的範疇,包括開展對非普通法法律地區的研究,更進一步則可設立「成文法」的法學院。
在航運中心方面,指現時已非傳統的物流轉口,認為需增加金融法律專業人才,以協助轉型,例如在海事法律培訓的規模僅30人遠遠不足,需加強培訓這方面的法律人才。李家超感謝李浩然的建議。
【11:13】律師會前會長、法律界議員林新強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是全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有優秀法律人才,《基本法》亦容許終審法院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法官參加審判、並用案例作參考,認為與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仍然接軌。他認為在環境轉變下,香港急需改以增加本地律師競爭力、培育更出色的法治人才。
在教育方面,林新強指現時本港缺乏統一的法學專業證書的收生及考試標準,學額不足以讓一半的法律系畢業生成為律師,指教出來的律師質素「參差不齊」。他指經多年討論仍未統一標準是浪費了教育資源。
李家超回覆時表示聽到相關意見,表示需幫助律師從業員增強本身的能力,並指得悉律師會正努力去做改進,稱近期有大進展,期望會盡快完成改革。
【11:05】工聯會郭偉强關注輸入外勞問題,他提到期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能加入更多工會角色。
李家超回應指,理解郭偉强作為工人團體應優先保障工人權益,他強調自己也一樣,特區政府在輸入外勞方面是本地勞工優先、工資不能低於中位數,以及會增加本地人才培訓。他亦指,輸入外勞非大量,目前僅僅是本地短缺一半,並且政策也非長期,是有限時的,「批一個、入一個」,會有勞工處把關。不過,無論是本地勞工或是輸入勞工,政府都要保障。
【11:03】選委會界別譚岳衡表示,香港近期文化交流活動繁多,包括音樂會、有大學展出國寶等,而這些大多都由中資企業投資,證明在港中資企業除經濟貢獻外,在文化建設方面亦有所作為。他問李家超,特區政府對中資在推動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中心方面有什麼期望。
李家超笑指,很高興譚岳衡給他第一次在立法會講普通話的機會。他隨後回應指,對中資的期望很高,無論在2019年「黑暴」、如今建設香港,中資都能發揮很大力量,包括經濟、網絡、人才等。他並反問譚岳衡對此有何建議。
譚岳衡回應指,中資首先應把更多中外文化資源引入香港,尤其是內地資源,並且應走入社區,豐富香港的藝術交流。此外,中資亦應加大對本港文創、藝術團體的支持,資助交流合作,推展香港成為中外交化交流中心。
【10:59】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表示,早前曾與Art Basell溝通時,對方反映香港吸引到國際投資者作藝術品交易,並擁有很完善的物流鏈,是其他地方很難取代的,關注是否應加強本港的優勢將文化產業化。
他提到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文化融資相對較少,相反國家在2010年已發布文化金融政策,發展出文化估值、保險、融資機制,建議香港可考慮放寬上市條件、用共同投資基金投資更多文化企業等,至於作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的文化科技只聚焦於硬件的配置,建議利用更多中華文化數據庫,令公眾市民做IP活化、AI的劇本創作等。
李家超認為霍啟剛提出很全面的想法,又稱自己深深感受到霍對推動文化藝術的熱誠。他認為文化藝術是很多元,且不少是獨立創作者、倡導者,希望由小變大,若要上市的機會,或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故第一步應增加多些不同投資的可能性,讓商界可作投資。而他亦關注文藝創作後知識產權的保障,未來或需在知識產權平台推動更多工作。至於是否設高層統籌,他指要視乎需要。
【10:50】民建聯鄭泳舜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換言之接下來有機會增加更多場地,亦都會多做文化盛事基,認為這是好開始,下一步要思考如何做到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而近年本港多了很多藝術新地標,吸到很多遊客到新地標遊覽,關注政府要如何將旅遊及文化做更好的結合。
李家超回應指,文化及旅遊合拼是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將文化、體育、旅遊合拼放在一個政策局的目的,是希望將三方面達致協同效應、互相輝映,並形容本港的文化資源不錯,其中故宮博物館每年吸引到超過一百萬的遊客,「M+」更有三百萬。
他續提到,未來要善用品牌性文化旅遊,舉例明年本港將舉辦演藝博覽、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除了內容豐富外更有結合作用,而他到訪不同的內地城市,均有提及要發展「一程多站」,例如喜歡「打功夫」可到佛山、古城可到潮州等,如何將香港文化注入,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10:38】A4聯盟楊永杰提及在流行文化方面,在通關後本港舉行了不少場演唱會,包括他自己也看了的林俊傑和張學友的相關活動,建議可增加邀請亞洲著名歌手到港開演唱會,吸引旅客訪港。李家超回應時指演唱會對推動產業非常重要,例如亞洲其他地區所舉辦的演唱會非常受歡迎,但他亦表示需在場地建設方面加把努力,在施政方面,他指除發展硬件亦需政策支持,例如設基金幫助文化行業,包括已有的電影基金、資優創意計畫等優惠政策。李家超指,以往在推動文藝產業較為零散,現時集中在文體旅局並設文化委員會,並設立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
民建聯陳仲尼則提出應利用好西九文化區,指有大量藝術品在M+博物館及故官博物館作展覽,他希望發展文化展覽市場化,例如融合科技及文化藝術互動,並建議加強推廣本地傳統文化活動,例如龍舟比賽、大坑舞火龍等。
【10:32】李家超指,第一節討論的文化藝術發展將會為香港帶來龐大機遇,國家十四五規劃亦支持香港建設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第二節討論的法治人才和應急安全,則是香港一直以來的優勢所在。本屆政府成立文體旅局、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香港亦是國際大都會,有中西文化匯聚的優勢,可以將中華文化底蘊搬上國際舞台。
答問會第一節的主題為「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藉此了解香港如何發揮中西文化匯聚的優勢,推進文化藝術產業發展,以及如何進一步鼓勵文創投資與本地創作單位合作,培育本地文化藝術創業者開拓市場。
第二節的主題為「法治人才」和「應急安全」。藉此了解香港可否利用法治優勢,建設成「中外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基地」,以及如何落實鞏固香港法治地位,貢獻國家推進法治建設,發揮香港聯通國家和世界的獨特優勢和地位。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