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西環摩星嶺公民村遺址及加惠民道早年被納入公營房屋項目,料2028年分階段落成,有保育團體發現在其中一個建造行人天橋及扶手梯等設施工程的前公民村工地,埋藏大量麻石墓碑群,最早可追溯至逾120多年前的清光緒時期鼠疫墳場,現場並尋獲疑似人類骸骨,估計隨着工程挖得越深入,骸骨及墓碑將陸續呈現人前,擔心相關物品被工程破壞後,失去有研究價值的史料,土拓署證實承建商目前在工地範圍內掘出26塊碑石,已妥善收集和暫存,日後會諮詢相部門制定處理方案。

擁有大量軍事及歷史遺迹的西環摩星嶺,其中公民村平房區遺址數年前已掀起保育爭議。有保育團體就遺址斜坡上發現大量碑石向古物古迹辦事處提出評級,提案發起人表示經史料推敲後,相信上址屬上世紀鼠疫中死難者的墳場,但被古迹辦以評級機制集中評審建築物或構築物,不包括墳場及碑石為由而拒絕評級。現時上址已被圍封,並有文件表明平整工地後興建一條連接域多利道與新建公營房屋的行車道,附設行人天橋、升降機及樓梯等。

前摩星嶺平房區展開公營房屋工程 遺址挖出鼠疫墳場碑石

前公民村用地正進行平整工地及基礎建設工程,料2026年完工。(康港劉影fb)
前公民村用地正進行平整工地及基礎建設工程,料2026年完工。(康港劉影fb)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已被永久封閉,正進行一系列平整土地及基本設施工程。(香港行跡提供)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已被永久封閉,正進行一系列平整土地及基本設施工程。(香港行跡提供)
承建商將坡上挖掘出來的墓碑收集有待處置。(香港行跡提供)
承建商將坡上挖掘出來的墓碑收集有待處置。(香港行跡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編號,附有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貫,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跡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編號,附有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貫,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跡提供)
攝影師阿康在公民村遺址工程範圍發現疑似人類骸骨碎塊。(康港劉影fb)
攝影師阿康在公民村遺址工程範圍發現疑似人類骸骨碎塊。(康港劉影fb)
公民村遺址出現疑似金塔。(香港行跡提供)
公民村遺址出現疑似金塔。(香港行跡提供)
碑石經時代洗禮,部分字迹已沖刷無法顯示,亦有不少無名碑存在,估計與當年鼠疫有關。(香港行跡提供)
碑石經時代洗禮,部分字迹已沖刷無法顯示,亦有不少無名碑存在,估計與當年鼠疫有關。(香港行跡提供)
攝影師阿康在公民村遺址工程範圍發現疑似人類骸骨碎塊。(康港劉影fb)
攝影師阿康在公民村遺址工程範圍發現疑似人類骸骨碎塊。(康港劉影fb)
攝影師在現場尋獲類似玉扣紙質的紙條,不排除有人曾進行祭祀儀式以求心安。(康港劉影fb)
攝影師在現場尋獲類似玉扣紙質的紙條,不排除有人曾進行祭祀儀式以求心安。(康港劉影fb)
部分碑石經歲月洗禮,字迹開始不明顯。(香港行跡提供)
部分碑石經歲月洗禮,字迹開始不明顯。(香港行跡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編號,附有死亡日期,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跡提供)
麻石碑的上方有排列編號,附有死亡日期,最早可溯至清光緖24年。(香港行跡提供)
承建商將坡上挖掘出來的墓碑收集有待處置。(香港行跡提供)
承建商將坡上挖掘出來的墓碑收集有待處置。(香港行跡提供)
隨着工程開展,被挖出的墓碑將會越來越多。(香港行跡提供)
隨着工程開展,被挖出的墓碑將會越來越多。(香港行跡提供)
現場貼出告示表明施工範圍及細節。(康港劉影fb)
現場貼出告示表明施工範圍及細節。(康港劉影fb)

保育團體到訪記錄建屋前畫面 發現人類骸骨碎塊

不同保育團體今年多次重訪舊地,視察現場施工後的變化,其中一直關注鼠疫墳場的「康港劉影」版主兼攝影師阿康表示,今年1月及7月到場,用相機記錄下建樓前的畫面。他發現位於公民村第一區對上大約60至80米的山坡正進行工程,第一次目擊被起出的墓碑被集中擺放在一處,部分碑石清晰可見排列編號、死亡日期、姓名及籍貫,最早可追至清光緒24年(1898年),距今約125年歷史,亦有部分則姓名及生卒年份不詳,直至他上月到訪,該批碑石已不知所蹤,隨同探險的醫護人員及殯儀從業員,在泥土中發現藏在泥土內外露的灰白色沾泥碎骨,經表面紋理、手感、重量及形狀,相信屬近頭頸以下的脊椎骨碎塊,他們在附近又找到一些玉扣紙質的紙條,不排除有人踏入7月挖掘後,進行祭祀儀式以求心安。

阿康稱根據本港1897年11月25日一份政府文憲,1894年鼠疫爆發,上環太平山街一帶人口稠密,是疫情最為嚴重的地方,港英政府在摩星嶺以西300碼,即現在已荒廢的公民村的範圍設立一個專門給傳染病和鼠疫死者安葬的墳場。為免屍體散播病毒,當時染疫屍體需深埋進9呎深的泥土,隨着泥土進一步被翻起,他相信土堆下的骸骨或有機會陸續曝光,他擔心當局既沒有為碑石評級,又沒有公開論述處理方案,相關歷史將消失於公眾跟前。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劉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劉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劉影fb)
公民村坡上泥土深埋大量碑石。(康港劉影fb)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梯級殘留在現場,經平整工程後料已夷為平地。(康港劉影fb)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梯級殘留在現場,經平整工程後料已夷為平地。(康港劉影fb)
施工現場仍然遺下昔日公民村發展的歷史與痕迹。(康港劉影fb)
施工現場仍然遺下昔日公民村發展的歷史與痕迹。(康港劉影fb)
施工現場仍然遺下昔日公民村發展的歷史與痕迹。(康港劉影fb)
施工現場仍然遺下昔日公民村發展的歷史與痕迹。(康港劉影fb)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及梯級,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及梯級,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1952年起建立的摩星嶺公民村,自02年拆卸後,遺址的舊日地磚花色,隨着土地平整而相繼剷平。(香港行跡Danny lee圖片)。
由於現場開始施工,承建商圍封舊地進行工程。(康港劉影fb)
由於現場開始施工,承建商圍封舊地進行工程。(康港劉影fb)

土拓署:工地範圍內已收集26塊墓碑有待處理

關注軍事界石及歷史遺迹的「香港行跡」創辦人何文傑(James)和林曉欣(Ebee),引述港英政府1856年設立針對華人殮葬法,同年在《政府憲報》公布於摩星嶺及黃泥涌谷設立「華人墳場」,「下環以西地區華人於摩星嶺下葬,而下環及以東地區華人限於黃泥涌谷下葬」,至1884年《政府憲報》公布華人不得再下葬於摩星嶺北坡,只可在摩星嶺南坡下葬,並列明「其界址設有石以示明其處 各宜恪遵毋違特示」,而昔日政府地圖或《政府憲報》1884年278號上提及摩星嶺華人墳場以北界線上有麻石柱,尋獲其中5個近3米高的方尖碑,雖然他們未能從文件摩星嶺方尖碑群的真正用途,但相信與軍事無關,有較大可能與「摩星嶺華人墳場」劃分爲南及北坡的界線有一定關連。

他們認同,公營房屋發展以適配人口居住需要無容置疑,但與保存史迹的前提下,兩者可以共存而非「二揀一」的抉擇題,尤其是當局因應興建巴士總站而搬走東華痘局牌坊另行重置,同一情況下公民村遺址發現墓碑或骸骨亦可一併移走,列為香港早期墳場歷史而加以保存,日後在適當位置重新展出,「如果喺呢家移走墓碑嘅行人天橋或扶手梯原址進行重置,對有忌諱嘅中國人來講,唔係個個接受到,反而當局可以諗下擺喺適當地點更有研究歷史氛圍,例如將墓碑同東華痘局牌坊一併放喺東華三院文物館,咁樣可唔可行呢?」他們促請政府就連同摩星嶺上的軍事界石、方尖碑以及墓碑等一併交代保留及評級方案,以妥善保存香港獨有歷史遺迹。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被指發現墓碑的前摩星嶺平房區工程範圍包括進行工地平整和建造相關的護土牆及斜坡、於西寧街附近建造一條橫跨域多利道的行人天橋連樓梯和升降機設施、在域多利道建造停車灣、為公營房屋發展設置車輛/行人出入口、擴闊現時的域多利道/港島西廢物轉運站的路口和增設行人過路設施、以及進行排水、排污、供水及環境美化等相關附屬工程,料2026年完工。

相關新聞:每日雜誌|鼠疫墳場遺址被拒評級 保育界蒐新證求翻案
 

昔日舊照可以窺視摩星嶺等地區早期華人墳場的規模。(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昔日舊照可以窺視摩星嶺等地區早期華人墳場的規模。(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早期華人墳場根據排列行數設有獨立編號,部分會寫上名字及籍貫。(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早期華人墳場根據排列行數設有獨立編號,部分會寫上名字及籍貫。(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香港行跡」創辦人林曉欣先後在摩星嶺發現五個方尖碑,相信與摩星嶺華人墳場南北坡界線有關連。(香港行跡提供)
「香港行跡」創辦人林曉欣先後在摩星嶺發現五個方尖碑,相信與摩星嶺華人墳場南北坡界線有關連。(香港行跡提供)
政府憲報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後,摩星嶺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憲報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後,摩星嶺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憲報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後,摩星嶺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憲報公告表明1884年9月1日以後,摩星嶺以界碑爲界,北坡不准再有墓地下葬,改而南坡落葬。(HKGRO文件)
政府公告1920年以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移走摩星嶺墓地,交由東華醫院處理相關物品,惟事後發現不少墓碑至今仍然存在。(HKGRO文件)
政府公告1920年以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移走摩星嶺墓地,交由東華醫院處理相關物品,惟事後發現不少墓碑至今仍然存在。(HKGRO文件)
5個近3米的方尖碑座落摩星嶺不同地域。(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5個近3米的方尖碑座落摩星嶺不同地域。(香港墳場歷史討論區fb)
摩星嶺公營房屋項目分數期發展,最早2028年落成。(立法會文件)
摩星嶺公營房屋項目分數期發展,最早2028年落成。(立法會文件)
公民村遺址將會興建連接域多利道與公屋之間的行車道,附設行人天橋、升降機及扶手梯等基礎設施。(立法會文件)
公民村遺址將會興建連接域多利道與公屋之間的行車道,附設行人天橋、升降機及扶手梯等基礎設施。(立法會文件)

古蹟辦:工程範圍內並無已記錄的「文物地點」

發言人稱工程項目的設計階段, 顧問公司委聘考古學家在工地範圍一帶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有一些碑石塊散佈在不同地點。當中部份碑石有破損及不完整,有些碑石刻有年份,有些刻有名字及籍貫,亦有些只刻有編號等。碑石的形狀、大小、刻文字體等不盡相同。基於以上發現,考古學家推斷這些碑石可能來自不同時期及不同墳場,於有關墳場被清拆或遷移時遺留下來,並用作前摩星嶺平房區的建築物料。

自施工迄今,承建商在工地範圍內發現了26塊碑石,並已按合約要求和考古學家的意見,妥善收集和暫存有關碑石於工地集裝箱內,署方將會諮詢相關部門以制定合適方案處理碑石。至於工地範圍內暫未發現人類骸骨及金塔,若工程進行期間發現人類骸骨,將會通知警務處及食物環境衛生署到場處理。

古蹟辦回應就土木工程拓展署「堅尼地城加惠民道和前摩星嶺平房區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中,工程範圍內並無已記錄的「文物地點」,而查詢中提及的方尖碑、界石及維多利亞城界石均位於工程範圍外,不受工程影響。為有系統地研究及加強保護具文物價值的界石,古蹟辦正與香港測量師學會合作,找尋和研究具重要歷史價值的界石,並以專業的土地測量標準記錄這些界石。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