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醫療資源緊張問題一向嚴重,民建聯今日(30日)舉行「為香港醫療尋出路」圓桌會議,探討如何提升本地醫療系統的效率,大灣區醫療合作前景及探討河套醫院營運。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希望,加強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運用,指醫管局缺口仍十分大,醫生空缺達500位,護士達3000名,認為最快的解決方法是從內地招聘,並善用河套區醫院,方便內地醫生來港任職。
他亦建議河套區醫院可全部聘用內地醫護,增加本港醫生人力資源,又指出內地和本港制定國際標準,令內地三甲醫院醫生符合國際標準。希望可以將該標準推至國際層面,認為可減輕公營醫院壓力,並推廣中國軟實力。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指,醫管局前往不同地區搶人才,主要地區為英國,未來將有約100名海外醫生來港,最快9月起分批來港,三分二來自英國,其他來自澳洲等地。他指大部分答應到港服務的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冊」,而非來自「特別註冊」下獲承認的海外院校,相信特別註冊制度下獲認可的醫科學生,因肯定能夠回港執業,因而處於觀望態度,但仍相信可解燃眉之急。
醫管局搶人才 約100名醫生9月起分批來港
至於大灣區醫療合作前景方面,李立業指兩地交流進展十分良好,指內地援港小隊在疫情期間,兩地工作模式雖有所不同,但相信在適當調整下,大灣區醫護亦可在港工作,未來會繼續進行兩地交流。
李立業指,專科門診一年服務量達800萬人次,需求大於供應。在病人輪候時間及輪候流程兩方面進行改善,包括引入電子通道,加快輪候程序;並將診症流程電子化,包括使用電子報告書等。醫管局亦積極探討社區藥房,實行遙距門診,期望協助較為穩定的病人,亦幫助包括居住離島的病人、在囚人士等。希望利用公私營協作將部分病人分流至私營醫院,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
計劃擴應急醫院服務 包括胃鏡睡眠測試等
李立業表示,計劃於今年第四季進一步拓展河套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服務,除現時放射科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服務外,亦計劃提供胃鏡、篩檢抗藥性細菌,及進行睡眠測試。
曾任公營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劉紹輝認為,醫管局效率不足,指急症室診症的人數只增加不足20%,但形容效率以十倍計降低;內科方面,同樣不斷增加人手,但等候時間卻不斷變長。劉紹輝指,資源大部分落在行政方面,以自己為例,指電子化令他診症時間增加,相關工作佔醫生診症時間的三分二,包括講解覆診時間、預約各項檢測項目等,認為可交由助理護士負責即可,相信如改善行政工作流程即可釋放醫生三分二診症時間。
李立業回應指,護士及病人助理的空缺亦十分大,醫生空缺亦達7至10%,即使補充醫生,富有經驗的醫生仍難以補充。他認同在行政工作上有改善之處,現時正減少醫生紙的派發,但無紙張行政較難實行,正考慮為每位護士派發平板電腦進行工作,亦會增加人手處理行政工作。
被問及只有約100人來港,是否代表醫管局吸引力不足,李立業認為本港是國際化城市,整體吸引力高,薪酬亦較高,對於港人子女有一定吸引力,又指不同國家人才來港,本港人才亦會流至其他國家。被問及鄧桂思案兩名聯合醫院男醫生獲撤銷誤殺罪,李立業表示不方便評論鄧桂思案,但認為醫管局抒一口氣。
莊柏醫療集團行政總裁莊文煜根據2019至20年度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帳目,指出基層醫療健康與第二層及三層醫療。兩者開支比例約為三比七,遠低其他國家或地區平均54%的基層醫療健康開支。至於公共醫療衞生開支中,主要集中於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佔公共醫療街生開支大約83%。認為應將第二層及第三層醫療為重心轉化為家庭醫生為重心的醫療系統。
莊文煜又指,本港很多人有意回内地退休或者生活,卻因醫療問題而卻步,如鼓勵香港醫療機構到內地辦醫,間接可鼓勵港人返內地居住及退休,以減輕香港醫療壓力。他建議擴大長者醫療券内地使用範圍;港人在港購買的保險通用至大灣區香港人辦的診所或者醫院使用;互通兩地醫療紀錄;擴大港澳藥械通使用範圍。
記者:李健威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