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對於長者、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等邊緣群體的政策,以往無法確定公眾的接受程度與觀感。浸會大學的研究團隊制訂「香港社會融合指數」,以追蹤相關政策的公眾支持度,並評估其成效。首個利用指數進行的調查顯示,為長者而設的政策最獲市民支持,而針對性小眾的政策所獲支持最少。

「香港社會融合指數」由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李肇祐的團隊制訂,成員亦包括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伍鳳嫦與肖漢宇。團隊選定5個主要的邊緣群體,包括長者、少數族裔、殘疾人士、內地新移民及性小眾,並選擇了共25項社會融合政策,每個邊緣群體均包含5項相關政策,在去年底以電話訪問約1000人,要求他們就政策措施評分。

李肇祐指,「社會融合指數」有助決策者了解,邊緣群體所面臨的挑戰。 浸大提供
李肇祐指,「社會融合指數」有助決策者了解,邊緣群體所面臨的挑戰。 浸大提供


性小眾政策支持度低

結果發現,與長者及殘疾人士相關的政策錄得最高的支持度,平均分為6.2及6.1;其次是針對少數族裔的政策,平均分為5.2。內地新移民及性小眾的政策所獲得的支持則相對較弱,平均分為4.9及4.7。個別社會融合政策方面,最受歡迎的是「2元優惠計劃」與安排上門探訪有需要長者,其次是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提供支援。

調查亦發現,賦予邊緣群體實際權利,或提升他們社區地位的政策,受歡迎程度較低,包括允許難民在港工作、同性婚姻合法化等,顯示公眾支持度較低,甚至持反對態度。

李肇祐指,即使近期爭取性小眾的法律和社會權利有進展,但相關政策在社會上支持度仍然最低,意味須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對邊緣群體權利及社會參與的接受程度。本報記者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