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在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確實有效。然而,仍有許多人會問:「為甚麼這種藥對他有效,但對我卻無效?」這種疑問或經歷,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曾有過。通常,這種現象可以歸因於個人「體質」的不同。
從「對症下藥」到「對人下藥」
現代醫學的「對症下藥」原則,雖建基於科學實證和大量統計數據之上,但其焦點往往集中在尋找最佳的疾病治療方法,而忽視了個體間的差異。隨着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從「一體適用」(one-size-fits-all) 的模式,演變成個體導向的「對人下藥」,為病患量身制訂最適合其體質和疾病狀況的醫療方案。這就是「個人化醫療」 (Personalised Medicine)。
當提及「體質」、「個體差異」及「個人化」,你會先聯想到甚麼?其實,「體質」與「基因」有着密切的關係。基因是我們身體的遺傳密碼,包含了人體組成的所有遺傳訊息,影響生理結構、功能和代謝反應。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身體中雖有多於99%的DNA相同,卻有剩下不到1%的微小差異,為決定每個人「體質」獨特性的重要因素。而基因又會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透過健康行為如運動、飲食、吸煙等令我們的「體質」改變。
建基於此,「個人化醫療」又稱為「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根據病患的基因組、生物標記(Biomarkers)、健康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為病患量身制訂最適合其體質和疾病狀況的治療和預防方案。
療法革新 大數據時代顯生機
其實,個人化醫療的發展源於20世紀初期的基因學研究,並隨着基因技術的進步而趨向現實。追溯至20世紀末,當時科學家發現某些腫瘤細胞存有特定的基因變異,令腫瘤細胞對某些藥物更為敏感。於是,通過基因檢測,並選擇相應的藥物如標靶藥物來進行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和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隨着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和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現時已識別出許多癌變基因,令個人化醫療在癌症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時至今日,個人化醫療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不但在實際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亦突破過去傳統醫學「有病醫病」的模式,透過分析基因特徵及生物標記(Biomarkers),強調持續的監測和疾病風險的評估,以進行及早干預。
得益於生物訊息與大數據科學的迅速發展,個人化醫療可以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分析大量個人生物及環境數據,藉以釐清各類不確定因素,以更全面、精確地評估個體的風險因素、健康狀態及治療需求,並建構預測模型(Prediction Models),制訂更符合個人需要的治療計劃,揮別以往「嘗試與錯誤」(Trial and Error)的治療模式。
潛力無限 展望前路仍有挑戰
由此可見,個人化醫療的潛力無窮,將成為未來醫學的發展趨勢。然而,要實現個人化醫療的理念,我們仍面臨着許多挑戰。個人化醫療依賴大量數據的蒐集和分析。而當中又涉及數據收集、整合方法、數據精準度及個人資訊的隱私權保護。
儘管如此,個人化醫療的前景依然光明。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個人化醫療將更加微觀、精準地進行個體化的健康監控和早期疾病預警,將醫療服務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個人化醫療是大學和學術界的重要領域之一。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正積極推動個人化護理的科研,促進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以實現個人化醫療的快速發展。
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施慶儀博士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0月16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廖泰華 - 認知行為治療 紓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關症狀|智凝都會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