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搬公司而家裏又要裝修的緣故,整天都要把東西搬來搬去,最辛苦不是體力勞動,而是因時刻感受到「unfriendly」、「unhelpful」、「unkind」而產生的憤怒、悲傷、失望。
有天,我推着裝了貨物的手推車準備「搭車立」時,見到「車立」門正在關閉,我連忙「行快兩步」,可是「車立」內的兩位女士沒有意思按下開門掣,我便推着車跑過去,最終「趕到部車立」,而「車立」內的兩位女士沒有表情,這時候我開始想,怎麼她們好像沒有感覺似的?怎麼她們如此「unhelpful」?
早兩星期打風那天,我因整天忙着裝修的事情,完全忘了喝水,晚上要回酒店時又滯留在荔景港鐵站;我開始頭暈暈,怕自己「dehydrate」,當時所有商店已關閉,我又找不到「汽水機」,感到有點無助。最後我找到一間酒樓,問職員有沒有一瓶水可以賣給我,職員不耐煩地說沒有;我買了兩罐汽水,以為「幫襯」了,如果有禮貌地問他們給我一杯水,他們可能會願意,可是「收銀」只叫我站在入口的一帶,其後一位男職員把兩罐可樂遞給我,沒有說話,我感到狼狽。這時候我又想,怎麼他們如此冷漠?如此「unfriendly」?
一個地方美麗與否,不是說那個地方是否繁華先進,而是當地的人生活的方式。城市人比鄉村人冷漠的現象不是新事,可是我們總會有願望提高人們的整體素質,總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個「helpful」和「friendly」的友善社會。
教育當然有着重大的責任,然而大家都聚焦在學業成績上,有多少孩子花時間認真思考?重視品德?善良是要「引出」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不止是學術成就。我相信「人性向善」論,所以就算每天遇上「unhelpful」和「unfriendly」的人,我對人性還是有着希望的,因為我不相信人與生俱來是「unkind」,他們都可以「kind」,只是因着一些在認知上的誤差而變得「unkind」而已。
教育便是盡可能消除認知上的誤差,讓我們重返善良。
陳東紅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0月1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