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慈悲本心 性本善

人到底有沒有本性?如果有,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對此,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大體而言,傳統文化總傾向支持「性善」說,故作為蒙學經典的《三字經》,首句即開宗明義曰:「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教導孩童的首要關鍵,即在於讓其肯定人性本善。那麼,融合儒、道、佛3家智慧的《菜根譚》,又是如何看待人心的善惡問題呢?
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45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載曰:「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簷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大意謂:人人都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維摩居士與屠夫、劊子手之間並沒有不同。人間處處都存在天真自然的生活情趣,金屋與茅舍的本質也沒有差別。只是人們往往被私心欲望所蒙蔽,即使慈悲心與真情趣近在咫尺,也會當面錯過,遙遠得有如千里那樣。
因此,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論環境順逆,一樣可以樂天知命①,活得自在。可惜,放眼古今中外,能善守本心的人少,而被私心欲望蒙蔽、自甘墮落、出賣靈魂者,則比比皆是。《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②,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③,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感嘆世人總是輕易放走本心,而讀書求學的關鍵,不過為找回本心而已。

延伸閱讀:讀《菜根譚》 修心立德人生根本 | 國學經典

抵住私欲 反省己過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浮士德追求理性知識,本無不妥,但物極必反,過分追求理性,不惜出賣靈魂,便已再無理性可言。幸而,在結局中,浮士德通過懺悔,最終得到神的救贖,把他的靈魂從魔鬼手中帶回天堂。
人生在世,或許就如《菜根譚》所言:「人人有個大慈悲。」但受到一己私欲影響,加上種種心魔誘惑,許多人不知不覺便走偏了路,遺忘本心。但是,只要能夠反省己過,依然可以覺悟,重新體會「處處有種真趣味」之理。《菜根譚》的語錄,不只是理性知識的提醒,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啟迪,發人深省。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
不只中國的《孟子》,德國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詩劇名作《浮士德》(Faust),亦與人心墮落的主題相關。故事大意謂煉金師浮士德召喚出魔鬼梅菲斯特,並答應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永恒的知識。


【認識字詞】

  1. 樂天知命:順應天意的變化,安守本分、安於處境且悠然自得。
  2. 舍其路而弗由:舍,通「捨」,即捨棄。弗,即「不」。由,作動詞用可解「走」、「經過」。全句意思指捨棄和不行仁義之正路。
  3. 雞犬放:放,指「放任」、「失去」。這句指雞犬走失。

【小練習】

  1.   《菜根譚》支持「性善」還是「性惡」說?
  2.  為甚麼《菜根譚》認為「金屋」、「茅簷」沒有大分別?
  3. 社會中有很多誘惑,人也有心魔,很容易就走偏了路,但通過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找回本心。
  4.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以下哪一句是正確的語譯?
  • A.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尋求心安理得。
  • B.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尋求丟失了的本心。
  • C. 求學之道沒有其他方向,就是求其便可放心。

參考答案

  1. 性善
  2. 因為人只要能信守慈悲本心,不論環境順逆,無論住在「金屋」、「茅簷」,都能夠以善良的本心面對事物的好壞,就一樣活得自在。
  3. 讀書求學、反省己過
  4.  B

【重溫《菜根譚》中的道理】

1、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補吾心以逸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且奈我何哉?
1、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補吾心以逸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且奈我何哉?
2、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  砥節礪行而不覺; 處順境中,  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2、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 砥節礪行而不覺; 處順境中, 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3、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及小人之自新。
3、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及小人之自新。
4、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
4、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
5、閒時吃緊,忙裏悠閒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  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5、閒時吃緊,忙裏悠閒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 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 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 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6、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6、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7、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7、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8、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是真樂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8、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是真樂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9、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  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9、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 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 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10、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  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  一覺便走,此是轉禍為福,  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10、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 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 一覺便走,此是轉禍為福, 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11、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  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  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  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11、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 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 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 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12、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明不傷察,直不過矯。  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12、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 明不傷察,直不過矯。 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13、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3、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4、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14、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15、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  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  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15、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 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 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16、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  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16、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 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17、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  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7、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 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8、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  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  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守拙無巧。
18、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 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 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 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守拙無巧。
19、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攲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19、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攲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20、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來源:古文故事。
20、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 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來源:古文故事。

文:謝向榮教授、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啖啖菜根譚》,由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謝向榮教授、鍾傑良主持,可到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重溫;圖:網上圖片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