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今日(9日)公布中國香港於10月31日在「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於捷克共和國舉行的大會上,獲正式通過成為其觀察員,為香港長遠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和醫療器械註冊制度踏出重要一步。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目標是按部就班,由現時的「第二層審批」起步,建立國際和國內認可的「第一層審批」制度,以做到日後能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和專家意見,在本港審批藥物、醫療器械和技術。
他又指,此舉有助病患者更早使用最先進的新藥,亦可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藥械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研發和臨床試驗,並逐步加強香港審批的能力、認受性和地位,確保最終的藥械審批獲內地及國際認可。
盧寵茂又指,《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一系列重要措施,繼「1+」新藥審批機制於月初式生效,另一項措施是中國香港會透過以觀察員身分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掌握藥物規管最新發展並推進本港藥物規管制度,進一步與世界衞生組織表列規管機構看齊,為長遠發展香港成為國際藥械權威機構鋪路。
「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是一個國際性權威組織,現時共有15名監管機構成員,其宗旨是協調各成員的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制訂各項涉及安全、效能及素質的國際最高標準的指導原則。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高級執行董事陳素娟指,ICH是國際權威組織,能成為其觀察員非常重要,日後可建立國際化的「第一層審批」,令本港批出的藥劑製品證明書(CPP)獲國際認受。她指,本港目前藥物註冊要參考他國的CPP批出,即本港註冊藥物的安全、療效及品質是達到「人地的標準」,通過通過成為觀察員,有助本港日後策劃本土的CPP標準時,檢示做法是否達到ICH的水平。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對本港快速被列入ICH觀察員感驚喜,「反映ICU對本港醫學、臨床研究水平等都好有信心。」他指,本港大學、尤其是2所醫學院在國際臨床研究的參與非常多,研究亦經同行評審,質素獲國際認同。且本港能以地區身份加入成為ICH觀察員,實屬罕見,日後更可望成為少數持「地區身份」的會員。
崔認為,ICH舉措亦反映國際期望本港成為進入內地藥械巿場的窗口,因目前外國藥進入內地,需要進行中國本地臨床研究,需時或2至3年,「日後若本港成為ICH會員,可自行審批藥物的CPP,藥廠可望通過港澳藥械通等機制免除在內地臨床研究步驟,加快打入中國巿場。」
記者:脫芷晴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