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不止提供治療,更要以愛心和耐性應對患者的情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與演藝學院合作,推出模擬學習計劃,經過兩個學年研究及試驗,校方於本學年將其納入常規課程。計劃讓言語及病理學的本科生與演員飾演的「模擬病人」進行臨床診症練習,學習與不同背景的病人和家屬溝通及進行治療,情景圍繞失語症、吞嚥障礙等5個學科範疇。
記者 盧嘉潁
港大教育學院與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合作,推出「模擬演員教師(SMART)@香港大學語言病理學」教學計劃。就讀港大言語及病理學二至四年級的本科生每6人為一組,與由演員飾演的「模擬病人」及家屬,進行每節約50分鐘的模擬臨床診症練習,期間演員會以生氣、不合作等舉動「刁難」學生,考驗他們處理臨床治療的突發情況及溝通技巧,並即場提供回饋,學生每堂課能針對4個不同情景進行練習。
助學生體驗臨床治療
模擬練習目前共有28個案例場景,圍繞失語症、吞嚥障礙等5個學科範疇,至今共有186名學生及27名演員參與。其中,港大言語及病理學五年級生陳祉澄舉例,曾為「模擬病人」進行聲音障礙治療,卻因其扶牆大叫的動作滑稽而竊笑,「當時初次接觸這項治療形式,事後反思無論如何都不能做出不專業的行為。」
曾飾演長者的演員陳曉欣則留意到,部分學生未有解釋療程效果便直接開始,事後向他們解釋長者或感不被尊重而拒絕接受治療。
計劃於2020/21學年起試行兩個學年,本學年起納入常規課程。學系於試行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進行練習前後,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逾半學生表示練習能強化他們的臨床表現。負責計劃的港大教育學院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學部副教授馬珮雯解釋,練習有助學生執業前掌握不同性格、病情、家庭背景的病人反應,有信心面對治療時的特殊情況,「書本雖然有教真實環境會發生甚麼事,但現實卻充滿很多變數,通過反覆的實境練習便能縮窄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落差。」
馬珮雯又指,運用演員進行擬真的訓練,避免學生治療期間不慎犯錯而影響真實患者的病情,並於執業前反覆改進臨床治療技巧,「學生久而久之習慣治療的環境和流程,減低面對真正病人的緊張感,可讓病人信靠。」
冀能加入小孩演員
學系將邀請五年級生共同設計模擬教學課程。陳祉澄表示,現時「模擬病人」的對象只有成人,期望將來能加入小孩演員,學習處理兒童言語治療的技巧,如學習處理兒童負面情緒、鼓勵他們接受治療的方法等。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