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巴衝突 了解中國與中東國家關係
人物/ 持份者
- 中國國家領導人
- 以色列領袖
- 巴勒斯坦領袖
- 中東國家領袖
時間
- 2023年10月至今
地點
- 以色列
- 加沙
- 附近中東一帶
背景認知
上年10月初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突襲以色列,造成眾多平民死傷,以色列遂向巴勒斯坦報復,以剷除哈馬斯為目標。中國在外交上向來以和為貴,今次以巴衝突事件發生後,中國對中東各國的態度和關係有沒有改變?先看以下的背景資料。
相關文章:以巴衝突原因|猶太、阿拉伯人不共戴天 誰才是巴勒斯坦區原住民?
與以色列外交關係良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色列在1950年承認新中國政權,是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不過,中國沒有承認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國的以色列,直至冷戰結束後,1992年1月22日才建交,確立兩國的正常外交關係。
雖然中以在上世紀90年代才建交,但兩國關係向來良好。二戰期間,2萬多名猶太人從歐洲逃到上海躲避納粹的大屠殺,中國是少數願意接收猶太難民的國家;中以一直在經濟上有合作,特別是中資企業是以色列訊息產業最大投資來源,及至近年,中國成為以色列第二大貿易夥伴國,2022年中以雙邊貿易額254.5億美元,按年增長11.6%。
與巴勒斯坦戰略夥伴關係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布建國。不久,中國即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並建交。目前共有百多個國家與巴勒斯坦有外交關係,但不包括美國和主要西歐國家。
今年6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又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訪華,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宣布建立中巴戰略夥伴關係,並見證簽署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等多項雙邊合作文件。期間,習近平指出巴勒斯坦問題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必須盡快還巴勒斯坦公道。
促成沙特、伊朗「破冰」
上年3月,被稱為中東「世仇」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破冰」,在北京宣布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外間評論都認為中國以客觀、中立和主持公道的做法在當中斡旋的角色是成功關鍵,能贏得中東國家的信任。
持份者觀點及當地戰況
事件分析
「兩國方案」主張不變
以巴衝突主要源於巴勒斯坦的立國問題,也是整個中東地區問題癥結所在。中國對此主張一直是「兩國方案」,從沒改變。
2023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訪華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就明確指出,解決問題的出路在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巴衝突發生後,2023年10月28日,中國外長王毅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時重申,以巴問題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可見中國對以巴問題方向清晰且堅定。
相關文章:以巴衝突歷史|百年恩怨成因、宗教背景一文看清 誰搶佔了誰土地?
衝突調停者
中國促成沙特和伊朗恢復邦交,這一着實在「技驚四座」,令國際社會更關注中國在中東的舉動和角色。
自以巴衝突發生戰事,在中東地區做外交斡旋的基本只有中國和美國,然而美國一方面支持以色列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在中東展開斡旋的角色以乎不太受歡迎,反觀中國能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對話,同時又能與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埃及等在中東具影響力的大國溝通。
以巴問題複雜,困局可能還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但從事件中可見中國願意在國際事務上的承擔,同時也能預見未來中國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中東的角色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以巴衝突|阿拉伯國家呼籲立即停止戰爭 美國反對:為下一場戰爭埋下種子
立場正義贏得尊重
以巴衝突發生後,以色列對於中國沒有點名譴責哈馬斯表示失望。的確,中國沒有表態支持任何一方,而是每次發言時都把戰爭中受災的人民放在重要位置,例如2023年10月28日外長王毅會晤美國國務卿時就重申:「中方認為當務之急是防止加沙發生更大範圍的人道主義災難。」10月31日中國外交部又說:「中方堅持站在公平正義一邊,一貫譴責並反對一切傷害平民、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這就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所持的立場──秉持公道正義,在外交上以此立足,道路正確,相信就能在國際間贏得尊重,與各國「萬事有商量」。
相關文章:王毅分別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外長通話籲停火:強烈譴責傷害平民行為
重點關鍵字
#外交關係
#兩國方案
#和平會議
#外交斡旋
#中東局勢
#國際社會共識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