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蘇洵〈六國論〉

【題解】

歷史上,宋代實行中央集權,「強榦弱枝」、「重文抑武」,對外採取懷柔政策。「澶淵之盟」後,每年向契丹﹙遼﹚、西夏輸送大量錢財,導致國力耗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以史論政,一篇〈六國論〉借「賂秦」而亡的歷史教訓,暗諷宋王朝以歲幣求和的國策,告誡「為國者」不能被敵方威勢所嚇,重蹈覆轍。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顛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 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 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 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作者介紹】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無心讀書,二十七歲始發奮苦讀,參加進士、茂才考試都沒中,憤而燒掉平時所著文章,潛心鑽研,終學業大進,下筆頃刻數千言。嘉祐年間,攜二子蘇軾、蘇轍赴汴京,受到歐陽修賞識,文名大盛。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參與纂修《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蘇老泉擅長策論,為文縱橫恣肆,老辣犀利,頗有戰國縱橫家之風,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著有《嘉祐集》。

【內容分析】

史論名篇 一家之說

〈六國論〉是古代論說文中的經典之作,出自蘇洵《權書》。從歷史本身來說,六國滅亡,秦一統天下,有複雜的歷史因由,不宜妄斷,須客觀考據與評說。然而從史論來說,本文將六國的滅亡歸結為「賂秦」,言之有道,有理有據,成一家之說,不失精警,堪為典範。

對戰國歷史有所認識的讀者當清楚一個史實,韓、趙、魏、齊、楚、燕六個諸侯國,採用蘇秦的「合縱」策略,組成聯合陣營共同對抗秦國,結果被強秦以「遠交近攻」的計策各個擊破。

蘇洵對這段歷史有自己的獨特認識,一下筆就開門見山拋出觀點,六國的覆滅不是兵器不鋒利、不善打仗,而是「弊在賂秦」。同時列出兩大理由,「賂秦而力虧」,以土地求和最終損害了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表明那些沒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失掉有力的外援,不能自保。接下來,作者以「賂秦」和「不賂者」兩個分論點展開論述。

以地求和 抱薪救火

「賂秦」的國家主要是韓、魏、楚,此三國緊鄰強秦,是近攻對象。文中對此作出正面論述,指出秦除了用戰爭奪土地外,還由諸國的賄賂得到大小城池,由此所得甚至比打仗得到的更多。諸國賄賂而失去的土地,比打仗所失更多。「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強秦的欲望永不會滿足,奉送得愈多,它的侵犯愈厲害。以地求和,猶如抱薪救火,無異自取滅亡。

「不賂者」齊、燕、趙也相繼滅亡,各有因由。文中指出,齊國與秦交好,不助五國,自己也無法倖免;燕國因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招致禍患;趙國則因誤信讒言,誅殺大將李牧而失守。燕、趙二國勢單力孤,戰敗而亡是不得已的事。作者認為,假使韓、魏、楚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附秦,刺客不去,良將猶存,「勝負之數、存亡之理」,或有不同,可與秦國比個高低。

在對六國的滅亡作出正反論證後,作者慨歎說,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給謀臣,用侍奉秦的心來禮遇天下奇才,合力西向抗秦,恐怕秦也「食之不得下嚥」。可悲的是,有如此之勢,還是被秦的威勢所脅迫,無日無之地割地,以致走向滅亡。他進而疾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蘇洵縱論古人成敗,終非文人紙上空談闊論,而是意在當下,故而又來一番議論,指出六國和秦都是諸侯,縱使勢力比秦弱,猶有可以不賄賂而戰勝秦的優勢。倘若憑借天下之大,仍蹈六國破亡舊轍,則比六國都不如了。好一番含蓄說辭,題旨昭然若揭,明顯是借古喻今,言在此而意在彼,給宋王室以當頭棒喝。

【筆法】

觀點鮮明論證嚴密

總括而言,本文以史論政,譏時之弊,觀點鮮明,論證嚴密,筆力雄健,實乃淋漓暢快之作。作者始終圍繞「賂」字來作文章,論證條理分明,環環相扣。論證的方法多樣,對比、舉例、引用、假設,多管齊下。如「賂秦」與「不賂」,秦與諸國的土地得失,都構成強烈對比。再如「先祖父」冒霜寒披荊斬棘,才擁有「尺寸之地」;「子孫」並不愛惜,拿來送人「如棄草芥」,對照鮮明。「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古代典籍有力支撐論點。在論證過程中,除了正面申訴外,還以反面假設,作正反推論,增強說服力。此外,設問的運用,帶出問題,也啟發思考。

常言道,理直則氣盛。本文意氣充沛,激越之情溢於字里行間,如對偶句︰「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既言之在理,又擲地有聲。文思如心曲,此作語句駢散結合,交錯有致,正是滿腔憤激之氣的表現。情真理直,言辭自真切有力。

秦併六國,是非功過史上多有評說。建議同學在讀〈六國論〉時,與〈過秦論〉對讀,多角度參證,以及比較論說方法。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