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常識科將在2025/26學年分拆為科學科和人文科,教育局早前向小學發問卷等諮詢意見後,昨發布小學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加入評估原則、學與教策略指引等新內容。評估方面,框架明文建議學校不應將評估方式局限於紙筆評估,尤其應在小一及小二避免採用紙筆考試。至於早前學界關注課時比例或過長,框架定稿未有改變,課時規劃建議維持不變。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同意小一不用紙筆評估,但小二應彈性處理,為小三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提供「過渡期」。
本報記者
教育局昨向小學發通告,指科學科的課程框架修訂稿在上月提交課程發展議會獲接納,並公布課程框架的定稿。框架定稿加入多項新內容,包括學校的評估原則,教師在設計評估時,應遵循科學科「培養學生對科學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並在學習過程中應用所學和發揮創意」的原則,而紙筆評估並非唯一評估方式,「小學科學評估絕不應局限於此,尤其是在小一及小二」,鼓勵學校騰出時間,進行科學探究和實地考察。
課時規劃維持不變
框架定稿稱,科學科具有「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與創新」兩個學習重點,分別以培養學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以及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聯繫、培養創造能力及創新思維為目標。課程框架列出多項活動內容和工程設計例子,例如通過「公平測試」驗證外科口罩預防飛沫傳播的功效,以及設計隔音裝置等。至於學界關注的課時問題,框架定稿未有調整,維持小一至小二各64節、小三至小六每年96節,分別包括8節和12節彈性課時,同時建議增加實地考察等多元教學模式。
對於定稿加入評估部分,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同意小一不用紙筆評估,但小二應彈性處理,原因是為小三TSA提供「過渡期」。至於小五小六生要面對呈分試,他期望當局能調整總結性評估及進展性評估的比例,「例如把後者由現時的20%增至40%」,以減輕學生負擔。
倡推科學探究和考察
對於文件建議增加實地考察等多元教學模式,但課時未有調整,蘇炳輝形容是「難為了老師」,期望當局能提供主題式教學的相關指引,助學科釋出課時,提升多元教學的空間。
另外,落實小學科學科課程框架,需要師資配合,教育局昨公布將在龍翔官立中學設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基地」,為教師在本學年提供培訓。其中,首輪「開設小學科學科教師專業培訓系列」課程將在本月至7月舉行,提供3600個名額,教師須完成至少12小時的系列課程及指定教師培訓課程,才可獲發「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培訓證書(30小時)」。
至於首輪「小學科學課程領導專業培訓證書課程」,則在下月至11月舉行,共提供360個名額。教育局強調兩項證書課程均非擔任科學科科主任或級統籌的要求,只屬鼓勵性質。
「動手做」帶來挑戰 特校冀政策拆牆鬆綁
除了主流學校,小學科學科亦會推展至特殊學校。特殊學校議會表示,理解推動科學教育是大勢所趨,但除了難以招聘教師,科學科「動手做」的原則亦為特殊學校帶來挑戰。議會主席李靜雯表示,期望政府在不同政策拆牆鬆綁,助特殊學校推行科學科。她又稱彈性課時縮減,或影響學生身體機能發展,冀當局可檢視。
李靜雯解釋,科學科以學生「動手做」為重心,在嚴重智障學校和肢體傷殘學校,「有些學生是嚴重殘疾,可能只有一隻手指能活動」,做實驗需要「一對一」由他人協助。她表示,特殊學校可為每班聘請一名教學助理,在科學科課堂時協助學生體會實驗和科學原理,但教學助理人手長期緊張,期望當局能調整其待遇。
冀當局再檢視課時
師資方面,小學一直難以聘請具科學背景的教師,「小學教師必須有教育文憑資歷方可任教」,特殊學校的課程需要校本調適,李靜雯期望當局能拆牆鬆綁,協助特殊學校招聘人才推動科學科。特殊學校校長梁永鴻稱,教育局在2022/23學年起,容許小學和特殊學校聘請未具教育文憑資歷但具科學背景的人士擔任教師,但計劃下學年結束,他希望當局延長。
李靜雯亦關注推行科學科和人文科,合計課時較常識科多,或影響彈性課時。她稱學校現時會用彈性課時會為學生安排言語治療、物理治療等,冀當局可再作檢視。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