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太祖沒有杯酒釋兵權……
五代十國末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為宋太祖。然宋朝建立之初,就有節度使造反,而太祖自身也是憑藉兵權,逼使後周皇帝退位,因此他也害怕下屬用同樣手段篡位,所以他宴請了幾位手握軍隊的開國功臣,暗示他們放下兵權,而這些將軍亦在其後請辭,令到宋太祖能收攏兵權,方便他中央集權,史稱「杯酒釋兵權」。有人則說,北宋後期積貧積弱,面對外族屢戰屢敗,後來更亡於金朝,是因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導致強幹弱枝,瓦解了地方軍力。
正史發展:釋兵權
設宴暗示
宋太祖擔心陳橋兵變的事情會重演,宰相趙普建議太祖削弱藩鎮的兵權及財力,防止他們自立。於是太祖擺設宴席邀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將領,並暗示他們的屬下也可能為他們黃袍加身,希望這些將領能放下兵權,做一名富家翁。
↓
收攏軍權
翌日,這些將領紛紛以生病為由請辭,交出兵權,而太祖亦欣然接受,讓他們擔任地方節度使,但只有虛名沒有實權,並給予這些將領一大筆財富。其後,太祖又廢除了殿前都點檢等部分禁軍將領職位,另選一些資歷較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加強皇權對軍隊的控制。
↓
強幹弱枝
宋太祖為了進一步防止地方軍隊實力威脅中央,規定地方稅賦除了日常行政運作外,其餘必須上繳中央,地方軍隊名為廂軍,以老弱病殘和流放犯人為主,實力較差,難以反叛。又實行更戍法,將禁軍分派到各地駐守,每3年一換,但將領不會跟隨,可防止將領藉機造反。這些政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卻大幅削弱了地方甚至邊疆軍力,因此面對西夏、遼、金等外族時屢次戰敗。
假想分析:不釋兵權
從唐朝安史之亂起,地方藩鎮割據的情況拉開了序幕,甚至唐朝都是亡於節度使朱溫手上。其後五代十國期間,屢次發生手握重兵的將領篡位事件,包括趙匡胤自身。因此在立國後,宋太祖致力處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毫無疑問,杯酒釋兵權及其後的中央集權政策的確解決了宋太祖所擔心的問題,但是隨即而來的是邊防實力不足。
若果宋太祖沒有杯酒釋兵權,允許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繼續領兵,宋朝的軍事實力就能有所保證,不會出現「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也不需要由不懂軍事的文官領兵打仗。然而,從宋朝建立不到一年就有2名節度使造反就可以看出,地方藩鎮是宋朝的一大隱患,雖然石守信等人都跟隨太祖多年,更是開國功臣,反叛的可能性較小,但誠如宋太祖所言,這些人的部下可能也會模仿陳橋兵變;再加上其他有實權的節度使,這些潛在的叛亂因素,都會威脅到宋朝的長治久安,邊防可能略有改善,但是內治問題卻又誕生。
人物介紹
趙匡胤,原本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周將領,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即禁軍最高統領,掌握後周軍事大權。960年,北漢及契丹來犯,趙匡胤率軍抗敵,去到陳橋驛時,麾下將士為趙匡胤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則領軍回京城,後周皇帝禪位,趙匡胤登基,立國號為大宋。
文:楊璨珉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