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昨日( 11日 )下午於大嶼山發生一次2級地震,天文台分析顯示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第3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振動。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表示,昨日的地震共收到逾百名市民報告感到地震,是屬弱級地震,亦無顯示有餘震的發生。
全球每年發生2級地震達百萬次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今(12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香港本身不在地震活躍帶邊緣,及非位於地殼板塊邊緣,與香港最接近的地震帶亦相距約600公里,發生在香港的弱震,可能與地殼斷層不顯著的活動有關,一般都只是出現微及弱地震。而全世界的地殼斷層都有很多,全球每年發生的2級地震數量達百萬次之多。
她指,天文台於1979年設立短周期的地震監測網絡,可以監察到香港200公里範圍以內的地震。昨日下午大嶼山發生地震後,地震網絡監測顯示無出現明顯餘震。
林靜芝續稱,以現今的科技仍難以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強度,本港天文台,以至全世界都只能依據以往發生的地震的統計數字來作分析,及透過儀器盡量盡快地監測,在哪處發生地震及時間。
共錄得9次震央位於香港的地震
她指,本港於1979年天文台設立短周期地震監察網運作以來,錄得9次震央位於香港的地震,對上一次境內地震於2019年12月5日,震央位於長洲附近,屬1.9級,地震裂度3級。以往有6次的震央均位於大嶼山,強度最強一次於1995年發生,達到3.1級,震裂度4至5級。
相關新聞:
天文台:市民報告本地有感地震 發生在大嶼山附近 強度為2.0級持續數秒
香港地震︱天文台 : 本港累計發生9次地震集中大嶼山 最勁一次強度達3.1級
被問及對於根據數據有否顯示在港發生的地震有變化時,她指,過往市民報告的有感地震,大部分都在境外,地震數目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年制變化,但變化在過去的40多年都是處於正常變化水平,不見有明顯變化的趨勢。
林超英:79年後香港曾有9宗震中在境內的地震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FB發文,指連今次在內,1979後香港曾有9宗震中在境內的地震,其中四宗在惀景灣對開的大白灣範圍,1982和1995各兩次,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其餘有長洲以東水域2019一宗,交椅洲附近水域1985一宗,其震感烈度(不是震級)最強,達4至5度,是1979以來最強,還有大欖水塘附近2014一宗、米埔1983一宗,後者烈度4度,僅次於交椅洲那次。
他又張貼了一張境內地震中位置示意圖,D:愉景灣(4次),S:銀礦灣/梅窩(今次),C:長洲,K :交椅洲,T:大欖涌,M:米埔,愉景灣、銀礦灣/梅窩似乎在同一斷層上。
發展局:基建建築設計抗風抗震
發展局亦在社交媒體發文指出,香港基建設施包括橋樑、鐵路、配水庫、人造斜坡、擋土牆及海堤等已含抗震設計,可抵禦高達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VII度 (七) 度的地震。
而香港建築物因易受颱風吹襲,大部份建築物在設計及建造方面已按照法例的規定具有相對較高的荷載抵禦能力以抵禦強風。抗風設計有助強化建築物的結構,令樓宇有相當的荷載抵禦地震能力,在遇到香港一般可能發生地震的情況,基本上可提供足夠保護。
屋宇署研制訂抗震設計標準守則
儘管香港並非位處活躍地震帶,為進一步提升樓宇安全標準,屋宇署已委聘顧問公司參考多個與香港地震活動相若城市的抗震設計標準,研究是否需要為香港制訂一套切合本港情況的抗震設計標準作業守則。
屋宇署已成立一個由專業學會、建造商會及相關政府部門成員組成的督導委員會,就制訂作業守則提供意見。顧問正就不同建築物的設計實例進行比較研究,預計顧問將於本年內完成比較研究,並會於明年初徵詢建築業界的意見。
---
《星島申訴王》一周年生日送大禮,正舉行問卷調查,參加者有機會獲得足金串飾、Rasonic 電飯煲、英皇電影禮券及一田超市現金券,點擊答問題贏大獎:https://bit.ly/3P4s70j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