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勾踐滅吳〉《國語》

今日金句︰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1)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①。」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②,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③,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④?」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2)
遂使之行成於吳⑤,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大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⑥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⑦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繫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⑧,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3)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⑨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⑩,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4)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⑪,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5)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⑫!」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⑬,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6)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⑭。」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⑮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⑯;生二子,公與之餼⑰。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⑱。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⑲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7)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⑳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㉑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8)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

(9)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㉒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㉓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㉔也!」遂滅吳。

【注釋】

  • ①共知越國之政︰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知,主持,參與。
  • ②絺﹙chī﹚︰細葛布。
  • ③爪牙之士︰指武士,勇猛的將士。
  • ④無乃後乎︰恐怕晚了吧。無乃,恐怕。後,遲。
  • ⑤遂使之行成吳︰於是派遣文種到吳國去求和。使,派遣。之,指文種。行成,求成,此為求和的意思。
  • ⑥師徒︰指軍隊士兵。
  • ⑦女女︰第一個女為名詞指「女兒」,第二個女為動詞表示「作婢妾」。
  • ⑧偶︰雙數,作雙倍解,一個抵兩個。
  • ⑨仇讎﹙chóu chóu﹚︰仇人,冤家對頭。
  • ⑩上黨之國︰指中原各諸侯國。上,高。黨,處所。
  • ⑪納之太宰嚭﹙pǐ﹚︰送﹙美女﹚給太宰嚭。太宰嚭,姬姓,伯氏,名嚭,為吳王夫差的太宰,貪財好色。
  • ⑫請更︰請求改正錯誤。更,改變,改正錯誤。
  • ⑬卑事夫差︰自居卑位侍奉夫差。卑,卑躬屈膝。事,侍奉。
  • ⑭蕃︰孳生繁殖,指繁殖人口。
  • ⑮免︰同「娩」,分娩。
  • ⑯公與之母︰公家派給乳母。
  • ⑰餼﹙ xì ﹚︰贈送人的食糧,指給養。
  • ⑱摩厲之於義︰以節義激勵士人。摩厲,同「磨礪」,激勵的意思。
  • ⑲歠﹙chuò﹚︰給水飲。
  • ⑳節︰有節度,指國家上了軌道。
  • ㉑旅進旅退︰指軍隊有紀律地共同進退。
  • ㉒逹︰遣送。
  • ㉓禮先壹飯︰指曾有恩於越﹙會稽之事﹚。壹飯,小小的恩惠。
  • ㉔次︰駐紮。

【分段要旨】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 「會稽之恥」,勾踐以屈辱條件向吳國求和。

第二部分﹙5-6自然段﹚:

  • 「十年生聚」,勾踐憮恤國人,發憤圖強。

第三部分﹙7-9自然段﹚:

  • 「報仇雪恥」,越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勾踐滅吳〉文章賞析

十年生聚 勵精圖治雪國恥

春秋末期,位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相互結怨,世代仇讎,彼此攻伐不斷。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率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向吳王夫差求和,得以苟延,於是也就有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卧薪嘗膽、報仇雪恥。《國語.越語》中的〈勾踐滅吳〉,對其「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勵精圖治的史實,有詳實而精彩的記錄。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編次,記錄周王室與諸侯國的歷史。相傳為左丘明所撰,但學界存有爭議,一般認為是由眾人編輯整理而成。這部史籍長於記言,敍事較為「繁蕪蔓衍」,向來被認為史學與文學價值都遜於《左傳》,不過其中也不乏傳世篇章,如〈召公諫厲王止謗〉、〈勾踐滅吳〉等。 

越王勾踐曾經「臥薪嘗膽」,接受各種屈辱。(網上圖片)
越王勾踐曾經「臥薪嘗膽」,接受各種屈辱。(網上圖片)

內容分析

會稽之恥 屈辱求和

面前紛紜複雜的歷史風雲,如何切入,如何選材,從來殊非易事。本文一大勝場在於緊扣「復仇雪恥」的軸心來記敍,鋪陳有序,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文章開篇即落筆於「會稽之恥」,直接切入事件核心。勾踐向全軍發出號令,表示誰能助他擊敗吳國,就與之共同打理越國。大夫文種進諫說,商人在夏天預先儲備皮貨、冬天預先蓄積夏布,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外患,也須先培養文臣武將,現在才來求賢未免太晚了。勾踐說能聽到這番話,怎麼算晚,他當即握着文種的手開始商量起滅吳的大計。

文種到吳國求和,向吳王說了這樣一番話︰「越王的軍隊不值得屈辱大王再討伐了,越王願意奉獻上金玉女子,把自己的女兒也給大王作婢妾,並帶越國的人編入吳國的軍隊,聽從大王指揮。如果大王不能寬容,越王唯有燒掉宗廟,帶領五千人與吳國決一死戰,玉石俱焚。」吳王夫差原本打算接受條件訂立和約,大夫伍子胥勸阻說,吳越為世仇,勢不兩立,現在不趁勢滅掉他,將來後悔莫及。

越國於是另行一計,向吳國的太宰嚭送上八位美女,並對他說只要能寬恕越國,還有更漂亮的美女會送上。太宰嚭向吳王說,古時打仗令到對方屈服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屈服,還要求甚麼。夫差接納了太宰嚭的意見,與越國訂下和約,並讓文種回到越國去。

越王勾踐經歷了會稽之恥、含垢忍辱,繼而臥薪嘗膽;然後再招賢遠禮、廣收人心、 休馬練兵、奮發圖強。(網上圖片)
越王勾踐經歷了會稽之恥、含垢忍辱,繼而臥薪嘗膽;然後再招賢遠禮、廣收人心、 休馬練兵、奮發圖強。(網上圖片)

富國強兵 贏得民心

勾踐得到喘息之機,開始勵精圖治,以圖東山再起。他向國人下罪己詔,承認由於未能估量到自身力量不足,導致大量百姓戰死原野,請求允許他改正過錯。他實行了一系列憮恤國人的措施,然後自居卑位去侍奉吳王,親自給夫差充當馬前卒。越國在今天的浙江北部,地盤百里見方。勾踐返國後,召集父老兄弟,誓言帶領百姓繁殖人口。其鼓勵生育的措施包括︰孕婦臨產,官府派醫生看護;生男孩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賞兩壺酒、一頭豬;一胎生三孩,由官家派母乳,如此等等。勾踐本人也參加勞動,不是自己種的東西不吃,不是妻子織的布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徵收賦稅,百姓家中都儲存了足夠三年的口糧。

十年生聚,富國強兵,勾踐贏得了民心。全國的父老兄弟一再請求報仇雪恥,勾踐說,古代賢能的國君不擔心軍隊人數不足,卻擔心士兵不懂甚麼叫羞恥,現在夫差不擔心他的士兵不懂羞恥,只擔心軍隊人數不足。他誓言要助上天滅掉吳國,但不希望士兵只是呈血氣之勇,而是希望聽從命令「旅進旅退」。越國舉國上下同仇敵愾,首戰即在囿地告捷,之後又在沒地及吳國國都郊野大敗吳軍。吳王夫差向越王求和,希望念在當年的「壹飯」之恩,放吳國一條生路。勾踐以聽從天命回應吳王的請求。夫差最終無顏見天下百姓而自盡,吳國就此滅亡﹙公元前473年﹚。

從會稽之恥、示弱求和,到憤發圖強、一舉滅吳,歷時二十年,何其堅韌、何其剛毅?勾踐由此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其事蹟已永載史冊。同學在閱讀本文時,不妨參閱《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加以比照,進而了解其臥薪嘗膽的情境。

筆法分析

裁剪得當 辭令精妙

從寫作特色來說,本文始終圍繞「復仇雪恥」的軸心,以此視角來選材及展開敍述,裁剪得當,脈絡清晰。另一突出表現是人物的應對文辭,備顯《國語》長於記言的特點。文種到吳國求和,以及吳王向勾踐求和的辭令,都精妙耐品。如夫差說︰「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願也。」措辭得體,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其情可憫矣。

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可思今,也可預知未來。勾踐的故事豈在一個復仇雪恥,乃在隱忍自勵,催人奮發。

電影劇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電影劇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勾踐滅吳〉練習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斜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2分)

  • i. 之太宰嚭
  • ii. 而又與大國仇                                                    

2. 請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2分)

果行,國人皆勸。

3.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下列陳述。(4分)

  • a. 越王聽從文種的計策,商議後派他出使吳國議和。    
  •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b. 越王能夠擊敗吳國皆因擁有強大的武將。
  •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4. 試歸納越王勾踐實行的政策,如何有助攻伐吳國,並舉出其中兩項。 (4分)

參考答案

1.

  • i. 送
  • ii. 糾結、作對

2. (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

3.

  • a. 正確
  • b. 錯誤

4. 首先,越王勾踐為避免亡國,派下屬文種向吳王求和,並願意獻上一切珍寶、軍隊、人民,甚至宗廟妻兒均可奉獻,以讓吳王毫不費力得到越國,以換取吳王的信任。

其次,向吳國太宰獻上八位美女,使太宰向吳王進諫,稱「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毋須滅掉整個越國,致使兩國和談成功。

再者,越王反省自身過錯,改變治國政策,埋葬逝世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着的人;重視國民的情況。更自願服侍夫差,派三百個人當吳王的僕人,還親自為夫差充當馬前卒,讓吳王信任自己。

最後,越王歸國後向國民承認過錯,施行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令人民豐足,國家發展漸上軌道,從而獲得國民的支持。(任答其中兩項)

題解

1.

  • i.「納」,本義與為絲糸被水沾濕。《博雅》釋作:「入也。」,即收取之意,亦為現今最常用的字意,如:「納入」。惟「納」字另有相反之意,可解作「送出」、「獻上」,如《詩經.七月》:「十月納禾稼」的用法。
  • ii.「執」,《說文》釋作:「捕罪人也。」,即逮捕犯人。後引申各樣與「手」相關的詞語,如:掌握、持守、拿起等。本文用法意指雙方仇怨不能解開,仍連結在一起,故有作對之意。

2.「果」,即果斷,「行」即施行。上文提及的即為越王勾踐攻伐吳國的計劃,他果斷施行。「勸」,除可解作勸告、勸導外,亦有鼓勵之意。《說文》釋為:「勉也。」

3.

  • a. 文中寫「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文種即獻上不同時節、不同天氣應有的治國良方:「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越王聽後認為文種之言有理,甚至「執其手而與之謀」,故答案應為正確。
  • b. 綜合文中內容,可得知勾踐戰敗後不僅下詔罪己,反省錯誤,更施行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減輕賦稅,令國家人口增加,人民豐衣足食。經過十年努力,使國家人民「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正因如此,經過十年時間,勾踐深得國人歡心,甚至主動提出報仇雪恥。由此可見,越國能夠擊敗吳國不在於擁有強大的將領,而是因為得到人民的擁戴。

4. 題目考核考生對文章上文下理的理解,《國語》本身內容並不簡單,文字多有艱澀,時有複雜句式。更甚題目問及綜合部份,考生需先理清文章的結構,分清戰前戰後的起因結果,方能更有效地分析越王勾踐實行的政策如何有助討伐吳國。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著作有《小說,開門》、《妙筆生花》、《古文名篇導賞》等。散文〈師道〉獲「首届全球豐子愷散文獎」,《妙筆生花》獲香港出版獎(2017)。

出題和解題:張家豪老師 聖公會李炳中學中文科老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嶺南大學中文(榮譽)文學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