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持份者
- 日本政府
- 東京電力公司
- 日本市民、漁民
- 國際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
- 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
- 鄰近國家及地區,如中國、韓國、香港
時間
2023年8月24日
地點
- 日本
- 太平洋
背景認知
核廢水源於311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東北大地震,當時巨大海嘯損壞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冷卻系統及核反應堆,留下熔化的核燃料碎片。為了冷卻高溫的核燃料,需要持續向反應堆泵入海水,由此產生大量受到核污染的冷卻水,一直囤積在儲存槽中。日本政府指已採用多核種處理系統(簡稱ALPS)來去除冷卻水中除了氚和碳-14以外的放射性物質。而隨着儲水量不斷增加,廠房內已積累134萬噸廢水,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凖游泳池。
今年8月24日起,日本決定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把經處理的放射性污水排入太平洋,預計將在30年內持續排放,受周邊國家和環保團體強烈反對。
廢水威脅生態及人類健康
福島核污水比一般核電廠產生的核污水含有更多高放射性的物質。有專家估計,福島核廢水含有60幾種放射性物質,除一般核廢水常見的氚和碳-14,還含有半衰期長短不一的鍶-90和碘-129等,其中碘-129的半衰期長達1,570萬年。而排放的地點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提供全球約七成的魚類捕撈量,擁有豐富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核污水在未完全處理好的情況下長期排放到太平洋,不但對海洋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構成風險,這些放射性元素會隨着食物鏈傳遞到其他較高層的生物,若經食物進入並殘留在人體,對骨骼、牙齒、甲狀腺和肌肉會造成危害。
過去都有報道發現,從日本周邊海域捕獲的海產不時被爆出放射性原素超標。最近的一次是在6月5日,於福島核電站港灣內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鮋體內放射性元素銫超標,是日本食品安全標準的180倍,令外界難以完全安心。
持份者觀點
「公司計劃在接下來10年排放的核廢水總量達40萬立方米,為確保排放的安全進行,第一年將『從少量開始』,分4階段排放。當中,廢水中含有的氚排放總量將達到5萬億貝克勒爾。」
──東京電力公司ALPS處理水對策負責人松本純
「污染水處置關乎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日方應該忠實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同鄰國等利益攸關方充分協商,以負責任方式處置核污染水。」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
「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公眾健康是特區政府的首要考慮。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向大海排放曾與核源料接觸的核污水,不顧對食物安全所造成沒法排除的風險和難以回復的海洋環境污染及破壞,是不負責任的把自身問題強施於他人身上,特區政府強烈反對。」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
事件分析
各地暫停進口日海產 雖然日方一直強調排放的是「處理水」,與一般核電廠排放的冷卻水無分別,但周邊國家和環保團體並不同意這個說法。日本政府宣布核廢水排放後,多國決定加強對日本水產品的輻射監測,中國全面停止進口,香港、澳門加強進口限制。
香港是日本第二大食物出口的地區,特區政府自8月24日凌晨起,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所有水產品,包括活、生、冷凍與乾燥製品進口,並加強管控、檢測來自日本的食品。
漁業、觀光業勢受影響
核廢水排海,經濟方面首當其衝的,影響到全球漁業及經營日本料理的商店,涉及餐飲業及全球供應鏈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日本食品進口採取限制措施,重擊全球水產業。香港多人喜歡日本食品,四處都開有日本餐廳,不少日本餐廳經營者表示現時生意已經受到影響,業界估計會有不少日本餐廳因而結業。
社會方面,早前中韓兩國有民眾擔憂海鹽和海產遭日本核廢水污染,爭先恐後開始瘋狂搶鹽,導致當地海鹽嚴重缺貨。除了漁業之外,日本當地及周邊地區國家的旅遊、觀光業及其他相關產業也將成為被殃及的池魚,這種負面影響將長期存在。
日方應考慮國際責任
有海洋科學研究機構預測,放射性物質只需約57天就可由福島縣周邊局部水域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因此太平洋島國民眾對日本核廢水排海計劃充滿擔憂。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日本政府在處理核污水時有義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確保其管轄或控制下的活動不會對其他國家和其環境造成污染損害,同時不會擴大污染範圍到其主權權利區域之外。故此日本是否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有否侵犯日本和太平洋地區人民人權,值得大家思考。日方應該負起責任,在與各國政府達成協議前不要排放核廢水,採用對世界最安全和最可靠的選項,保障國際社會的公共福祉和利益。
重點關鍵字
#海洋生態 #食安危機 #核廢水 #國際責任 #食物鏈 #進口限制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