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後,要設法拼經濟謀發展,奈何本港疫後復甦慢、資產市場疲弱,加上港人北上熱潮,社會不乏看淡甚至「唱衰」香港經濟前景的聲音。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昨視像出席國安教育日活動,提到時代、內地在變,整個市場結構、消費模式都在改變,要主動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劉兆佳:回應近期社會個別消極聲音
夏寶龍約25分鐘講話中,大致可歸納為三大訊息:一是香港要排除外來干擾,不容「見不得香港好」的人唱衰香港,守牢國安底線才能高質量發展;二是香港傳統優勢要不斷鞏固及提升,不能一成不變、一勞永逸,要順勢而為;三是主動適應新形勢,不要用舊思維解決新問題,須大膽創新。
其中第三點相信最引起港人共鳴,皆因疫後內地客來港消費模式變,港人又因性價比高紛紛北上,社會衍生一些負面情緒,有媒體斷言香港經濟難復甦,甚至有政黨提倡收取陸路離境稅。據聞,中聯辦主任鄭雁雄上周與立法會議員會面時亦提到,百多萬人北上消費只是小事,舉例以前有大批內地人來港旅遊,不見得廣東省省長因此抱怨。
兩地去年初通關後,北上消費潮已持續逾一年,且難以逆轉。夏寶龍去年9月會見廠商會訪京團,有與會者已引述他說清楚掌握港人北上消費引致本港暫時的困境,但對香港未來經濟有信心;今次則是他首度在公開場合提及消費市道,強調要積極求變,頗有鞭策意味。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夏寶龍提及的現象非新事物,香港面對產業轉型、內地競爭、地緣政治等因素,不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重新審視困難。他認為夏寶龍今次將問題說得具體,一定程度是回應近期社會一些消極聲音:「面對新挑戰,態度怎可能是去限制人們到內地,甚或落井下石?應思考如何提升香港競爭力,吸引本地和內地消費。」
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認同香港要求變,並以旅遊業為例,業界要意識到消費模式、旅客要求都不斷轉變,不用擔心旅客不來港,但關鍵是香港整體要部署好,盡快適應新需要。
另一人大代表吳永嘉則指,一些固有思維和優勢不會永遠存在,內地的消費體驗正逐漸超前香港,大灣區融合原意就是透過粵港澳人員和經濟交流,促進協同發展,但目前不少人視野仍局限在香港一個細小地方。他認為香港經濟欲求出路,無論服務業或其他經濟範疇,必須走高端路線。
事實上,香港除了要鞏固金融、貿易等傳統優勢「老本」,亦要思維變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開拓更大發展空間。
聶風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