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香港未來有多項房屋和基建的大型項目上馬,但工程和建測等行業卻面對嚴重人工不足的問題,業界估計有近萬名人手短缺,主要為中層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等。業界指,行內已掀起「搶人大戰」,有公司不惜加薪30%挖角,而「留才」問題同樣令人擔憂,建議增加相關專業的學位課程,確保充足新血加入,並促請政府慎審統籌未來基建項目的進度,避免停滯出現斷層,遏制人才外流,支持香港的持續發展。

「這一兩年看到很多公司的中層、有經驗的人才移民。」滙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修杰說,「現時工程量不少,但缺乏人手,政府、不同公司,不論地盤、建造的甚麼也搶,已經變成趨勢,而且不斷延續。」

邁進土木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少聰也說,業界現時在沒有選擇下,互相搶人,「情況很不理想,大家不停增加成本,坦白說已有些『饑不擇食』,不講求質素,只求有人填補崗位。」

滙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修杰強調,需要給予年輕人希望。
滙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修杰強調,需要給予年輕人希望。
政府與業界到本地大學招攬人才。
政府與業界到本地大學招攬人才。
邁進土木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少聰指,業界掀加薪挖角潮。
邁進土木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蔡少聰指,業界掀加薪挖角潮。

不惜加薪30%挖角

蔡少聰說,即將成為註冊工程師的員工最容易被「搶」,「公司投資了很多在培訓上,快收成時卻被挖角,其他公司開多30%薪酬,無辦法只能盡力留人,挽留人才已經成為我工作的一部分。」他提到,中層員工流失,其他員工的工作量增加,中低層和高層需要補位,而公司亦需要加強培訓,讓低層能勝任中層工作,「要訓練有潛力的員工,取代4至5年經驗的中層。」

蔡少聰任職的國際公司,以科技降低人手需求,同時亦從菲律賓和內地招攬工程師來港,不過他說,實際成本與聘請本地人才相若,「外來人才來港也要住宿等,我們開的薪金要足夠他們生活,但花同樣的錢,能力未必達到本土同等級的工程師。」他提到,盡可能想僱用本地畢業生,「我們做顧問很多設計需要跟規範,輸入人才需要時間適應。」

建造業議會在去年2月發表《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預計在2027年,專業人員的短缺將達6000至6500人,當中電機/機械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土力工程師、營造師/地盤工程師和環境工程師的短缺約為16%至25%。香港工程師學會亦曾估算,工程師在2023至2027年期間的短缺平均為3000人。隨着北部都會區等大型規劃項目進一步落實,業界的人力供求差異將越來越大。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鍾國輝說,過去數年,業界均有向政府要求增加相關學位,但未被接納。他提到,學生從大學畢業後需培訓和累積工作經驗,最快也要4年才能考牌,成為註冊工程師後,一般需要4年才熟習,「沒有哪個年輕人會在看不清前景下踏上12年的路,如他們感到長遠發展停滯,很大機會轉行。」

同樣情況亦發生在建築師上,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澤斌指,受本地和內地市場等不明朗因素影響,私人發展商推出項目速度放緩,今年初建築師樓的人手緊張問題有所緩和,「但有經驗的中層建築師仍十分短缺,政府請了很多人填補陸續退休的公務員。」

發展局與建造業在英國招募人才。
發展局與建造業在英國招募人才。

《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推算,2024至2027年的建築師短缺為16%至25%。陳澤斌說,建築師的培育至少需8年,成為註冊建築師已約30歲,到中層崗位約需10年經驗。他提到,近年通過學會專業試而註冊的新建築師中,約有一半在外國完成建築課程,建議政府適量增加本地大專院校的建築及相關專業課程,包括碩士學位,確保有足夠的新血應付需求。  

香港測量師學會也有相同訴求,該會副會長甘家輝說,目前6大類別的測量師都出現嚴重人手不足的問題,其中以工料測量師最缺人。他提到,學會曾與發展局會面,探討能否吸引更多內地畢業生來港工作,並指本港主要由理工大學提供土地測量的相關學位,期望未來能增加。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鍾國輝指,培訓工程師需花費大量資源。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鍾國輝指,培訓工程師需花費大量資源。
建造業到內地多間院校進行招聘。
建造業到內地多間院校進行招聘。

業界憂慮,未來人手短缺之餘,來之不易的人才亦會流失。鍾國輝解釋,建築業環環相扣,外界多關注興建的2至3年,但實際上從規劃、設計到建成需花7年時間,中間斷層可達5年。他強調,業內每個專業「浪接浪」,「做規劃時建築的無事做,裝修工人忙時落石屎的沒工作,如果未能妥善控制,所有浪同時來,大家會『做死』,浪過後齊齊『餓死』。」

籲審慎統籌基建進度

陳修杰指,地緣政治加上疫後經濟不似預期,各項發展放緩,「不理想但非完全停擺,這是最具挑戰性的。」他說,兩難的是未來人手需求大,需要培訓更多人才,但現時項目停滯,人員「無工開」自然會離開,「需要給予大家希望,我們不同界別的持份者應一同商討,這時期有甚麼可推出,讓大家有事可做,避免需要人手時卻無人可用。」

陳修杰強調,政府啟動大型基建項目的時機尤為重要,「各項目必須有序地進行,減少當中斷層。」他指,近日各方催促政府,盼在短時間內就北都提供具體規劃,「政府或有不同的考量,但業界無所適從,亦需要時間準備,具體的發展計劃有助穩定軍心,讓年輕人看見曙光,更願意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挑戰。」

香港工程師學會與中國工程師聯合體簽署資格互認協議。
香港工程師學會與中國工程師聯合體簽署資格互認協議。

內地香港資格互認 提升人員流動性

近年香港工程師學會等與內地學會簽署多份合作協議,推行專業資格互認。業界指,提升人員的流動性,有望與澳門和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不足。

滙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修杰指,與內地認證可以補充本地人手空缺,長遠也擴寬了香港工程師未來的路,「外國工程師也會四出工作,機會周圍都有,業界要有流動性,大灣區是很好的出路,各地的人才也可以互補,哪裏人不夠,其他地方可補上。」

特靈香港助理總經理卓劍騰舉例,早年港工程人員已北上協助興建國家體育場,亦曾到澳門建賭場等,後者曾遇停工,剛好香港有工程做便回流。他說,香港、澳門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能相互補足,「我們一向背靠祖國,現在大灣區開始興建樓宇和建築,令港人有更多工作機會。」

內地工程師來港工作,首要面對英文術語的難題,但港人北上內地,卻有不少優勢。卓劍騰說,內地建築越趨多元和國際化,香港學生具國際視野,相對有利。工程師學會岩土工程分部義務司庫馮泳祥亦說,香港可以幫助內地與國際接軌,「內地工程太多,工程師無需要去外國學習,假如有朝一日他們去了,我們連這個角色也會沒有了。」

馮泳祥說,內地有不少香港少見的工作範疇,例如超級高壓電纜、衛星和其他高端科技,「這些香港暫時未能發展,而香港亦無內地般數百億的工程項目,資格互認後,香港工程師也可去嘗試,是一件好事。」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澤斌盼政府精簡現有審批程序。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陳澤斌盼政府精簡現有審批程序。

學會倡精簡審批程序 助釋放生產力

香港建築師學會去年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受訪的常駐香港建築師,日常工作平均有34%時間用於應付政府程序,比處理建築設計的27%還多,學會期望政府大幅精簡審批程序,助業界舒緩人手短缺。

該會會長陳澤斌提到,政府有許多新思維,包括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的應用、建築設計安全的新要求、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的立法及推行等,業界當然支持,但難免需要額外人手處理。他認為,政府應多與業界溝通,並以緩急有序的步伐推行有關政策,不宜在業界人手短缺之時過急推行,「最理想是政府精簡了現有程序後才推出新措施。」

陳澤斌舉例,現時在私人發展及興建新的建築項目時,業界需要提交眾多圖則及資料供審批,盼政府大刀闊斧精簡審批程序,只審視關鍵資料,「若能精簡三分一程序,便可釋放超過10%的生產力。」

記者:林家希

實習記者:黃筠婷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