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去年獲政府資助,並與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合作,舉辦「疫後正向心理健康—共建療癒校園」計劃,計劃於今早(6日)舉行結業典禮。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時表示,港人心理有時不太健康,又舉例指外傭工資不高但依然開心,故認為正向思維十分重要。
「療癒校園」計劃由去年3月至今年7月與8所中學合作舉行,吸引來自 8 所中學共 955 名學生參與,以表達藝術及設計思維模式,共同於校園創建 96 個「療癒空間」,例如扭蛋機、塗鴉區、休息帳幕等。而第二階段則挑選部分人在理大參與後續「設計思維」工作坊。
教育局推健康約章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陳國基指,隨著疫情過去社會復常,理大聯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參加醫衞局「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並於去年3月推出有關計劃,其後有8間中學參與,培養學生對情緒健康的認知與關注,亦支援師生間加強交流,認為該計劃非常有意義。
他強調,青年是香港的希望、未來和棟樑,政府及學校須為他們開拓更大空間,開創更多機會,讓青年盡展所能。他亦表示,最欣賞參與有關計劃的學生能夠擔當主動角色,為校園設計藝術裝置,並接受培訓,負責在校園帶領健康情緒活動,發揮助人自助精神。
他又指,教育局今年推出的《4R精神健康約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另外,當局亦透過跨部門協作,集結教育界、社會服務界和醫療服務界設立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及支援高風險學生。
陳國基又提到,政府除了重視年輕一代的精神健康,亦十分重視長者。他表示,在扶貧工作中透過探訪長者了解到,安老院舍的長者有很多負面情緒,故安排關愛隊主動「拍門」,及早發現問題,轉介至專業社工跟進。他又指,關愛隊至今探訪了9萬戶長者,完成超過1萬次的小型工程。
計劃負責人黎可欣:視學生為合作夥伴 共建療癒校園
「療癒校園」計劃負責人、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表示,「療癒校園的獨特之處,在於團隊將學生視為共同構建校園情緒健康合作夥伴,在鼓勵學生積極參的同時,賦予他們主導設計校園環境的機會,這與傳統上將學生視為被動服務對象形成鮮明對比。」
黎可欣續指,計劃強調校園的環境變化,並利用現有資源惠及學校的所有持份者,包括學生、教師和行政人員。她指活動後的回饋訪談,顯示學生及老師喜歡活動以藝術方法介入,令有關精神健康的活動變得有趣,「參加了『療癒校園』計劃後,學生感受到被信任,對自我了解、社交技能、團隊合作及活動策劃能力均有所提升,亦擴闊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