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網絡系統主導發展 遙距診症 醫療無極限

當在家工作、在家上課成為生活日常, 在家「睇醫生」亦非甚麼新鮮事了,說的不是醫生到家診治,而是遙距診症。然而,要將遙距診症普及化,似乎仍有一段距離呢!

省時便利的診症方式

生病了,去診所或醫院輪候見醫生,再到藥房取藥……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求診,但隨着城市人口增加,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輪候診治的時間愈來愈長。當然系統可以優化,增加人手亦能減少等待時間,但兩者需時處理。因此我們須要一種更快、更有效率的診症方法。

遙距診症正正能針對輪候良久的問題。病人可先以電話或電腦系統登記及預約時 間,然後在指定時間與醫生通過電話或視像通話會面,而藥物則可郵寄至病人家中。病人足不出戶亦能得到治療,把往返診所或醫院的時間也減省。

除了省時,遙距診症尤其便利住得偏遠或是行動不便人士,而且,如使用視像通 話,醫生更可了解病者的家居環境,從而提供藥物以外的個人化調整生活方式建議,促進健康。

圖一:新冠疫情期間各種診斷系統的使用量

註: 在大約第十二周至二十周時,受社交距離規限,門診數量(藍綫)大幅下降, 電話(紅綫)及視像(橙綫)診症數量則呈上升趨勢。 (資料來源:Froedtert &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註: 在大約第十二周至二十周時,受社交距離規限,門診數量(藍綫)大幅下降, 電話(紅綫)及視像(橙綫)診症數量則呈上升趨勢。 (資料來源:Froedtert & 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

遙距診症需要甚麼條件?

1. 通訊設備與穩定網絡

通訊是否穩定和順暢將大大影響遙距診症的質量。一般電話問診問題不大, 只要家中電話信號穩定即可;若是視像通話,則需相關電子設備及良好的網絡連綫,縱然攝錄鏡頭非高畫質,但要把聲畫實時傳輸,須穩定的網絡。這亦是進行 網上教學時,假若全班同學都開啟相機功能時會容易造成系統癱瘓的原因,令課堂內容不能有效傳遞。

2. 良好溝通技巧

遙距診症亦要求醫生一些額外的溝通 技巧。中醫常說「望聞問切」,除了詢問病人感覺,還要通過觀察、聽診,以及接觸身體部位時的觸覺,從而綜合成一個全面的診斷。隔空對話已減少醫生五官的接收,如以電話問診,更不能看到病人的樣子,故醫生有需要問得更仔細、深入,甚至要指導病人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並轉述有關特徵。

3. 熟習系統與技術支援

當然,使用者亦要熟習問診系統。雖說這一年來不少學生和上班族都體驗過遙距上學或上班,但不少人仍對使用這些科技欠信心。美國一項調查發現,接近四成65歲以上受訪人士「不準備/願意」 使用視像診斷方式,而即使是電話通訊,這數字還是高達五分之一。至於醫生, 縱然大部分都有信心以視訊進行醫療診斷,但一去到綫上的技術故障,他們對解決這些問題的信心值便下降。因此,技術支援之外,亦需要時間讓所有人學習及 習慣全新的問診系統。

遙距診症面對的限制

1. 網絡服務強弱?

診斷時確保溝通順暢是遙距診症一項很重要的元素。病人和醫護對系統和通訊軟件的熟悉度固然限制了問症的質素,但網絡服務供應商亦扮演了一個關鍵角 色;若電訊商在某些地區欠足夠基建(如電纜)的話,那些地方的信號接收就會較弱,如診斷期間信號中斷,不但令診斷時間延長,甚至會影響醫生的診斷(這 亦解釋了圖一有一段時間電話問診數量比視像為多)。

2. 政府主導角色?

雖然有調查指出,大部分醫生有信心以視像模式提供有關臨牀護理的專業意見,但是當局亦應公布指引,設立特定標準來確保遙距治療的質素,甚或提供技術培訓,讓醫護人員更能得心應手,專注進行醫療診斷。在一些遠程診症已發展了數年的國家,例如澳洲,當地政府早於2012年推行「遠程醫療先導計畫」 (Telehealth Pilots Programme),對相關項目給予資助;而新加坡衞生部亦為醫療人員提供免費網上培訓課程,教導他們如何適當地設計及提供遙距醫療服務。反觀香港,於2019年12月才發表《遙距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表現滯後。

3. 觸診治療難隔空?

即使醫護與病人都熟習綫上模式,同時有科技配合,遠程診症還是有其限制。如前文所述,隔空治療使醫生不能直接觀察到病人身體情況。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趙志輝表示,一些須觸診的治療,又或是針對皮膚科疾病這些須較高解像度影像的診斷,最好還是以傳統面對面檢查較理想。

推廣遙距醫療應用層面

隨着各地政府都開始接受遙距診症並就此訂立一系列的準則,有關行業亦將加快發展速度。

圖二:醫護、病人及商業管理如何共同塑造「電子健康生態系統」

善用智能裝置 病患得益

遙距診症不但是醫生和病人的嶄新聯繫方法,在不同醫院之間亦可應用。

  • 利用各式各樣的感應器和醫療物聯網,天水圍醫院急症室和博愛醫院深切治療部在疫情期間聯結起來;當急症室醫生以高清鏡頭等設備記錄病人身體狀況時,另一邊廂的深切治療部能夠即時看到相關超聲波影像及維生指數,從而快速判斷是否需要把病人轉送到博愛或屯門醫院的深切治療部,進行拯救治療
     
  • 5G網絡有助手術進行,將軍澳醫院率先引入手術室,醫生只要戴上5G智能眼鏡,就能拍攝到一些如內視鏡的畫面,再即時傳輸至手術室外,這樣外面的醫生就能 從電腦看到立體影像,從而提供意見或指導,協助手術更精確地完成。

圖三:5G智能眼鏡在手術室內的應用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

補充資料

擴張實境應用

雖然醫生可以旁觀手術,而且一些手術掃描影像亦能傳送出去,但開刀後病人實時的體內情況則只有主刀醫生能夠看到。因此,對於一些經驗較淺的醫生而言,能夠「多一對眼」自然更好地完成不同手術程序(如圖三所示)。

商業上已推出自家智能眼鏡,攝像鏡頭不是另外安裝在眼鏡上,而是融入在眼鏡的設計(如圖四所示),可以配合更多技術,例如載入擴張實境應用,當眼鏡「看到」病人體內需要切除的部位時,眼鏡可以投影一個標記,提醒醫生要切除部位的邊界,從而做到準確判斷及手術的執行。

圖四:具高清攝錄鏡頭的智能眼鏡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劉心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