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導致惡劣和極端天氣頻生,本港去年9月便錄得破紀錄暴雨。立法會議員李世榮今日(17日)就本港曾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查詢政府的改善措施。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政府會持續強化應對能力,現正進行11項大型雨水排放改善工程,預計於2024至2030年間分批完成。
政府4方面強化措施應對惡劣天氣
甯漢豪表示,政府有4方面強化措施應對惡劣天氣,包括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和迅速復原,持續強化應對能力。渠務署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6次評估報告和相關研究結果,就本世紀中的數據,務求新建的雨水排洪能力設計,足夠應對21世紀中的海平面和降雨量上升。
其中7項工程預計在今年內開展
她指,現時有11項大型雨水排放改善工程正進行中,預計在2024至2030年間分批完成。而有7項工程正在等待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預計今年內會開展。渠務署亦進一步評估氣候變化對本世紀末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進行長遠綜合防洪管理策略研究,該研究預計會在今年第4季度完成。
針對沿岸和低窪地區容易出現水浸及海水或雨水倒灌的問題,甯漢豪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21年底已完成沿海災害研究,識別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地區,並進行改善工程,相關管理措施預計在2027年或之前全面完成。
改善去水清理淤塞管道減少水浸機率
應對水浸問題,甯漢豪指,渠務署會和天文台加強聯繫,務求在惡劣天氣來臨前派遣緊急應急隊伍前往清理淤塞管道,減少水浸機率。同時會在下雨前後採取清理渠道的工作,改善去水情況變差的問題。而針對堵塞成因,渠務署亦有針對性的紓緩措施,進行小型改善工程。
針對山泥傾瀉的改善措施,甯漢豪指,土拓署每5年會派工程師進行維修檢查,有問題的斜坡,會要求維修部門特別巡查。土力工程處亦恆常化投放資源,採取預防山泥傾瀉的措施,並以人造斜坡為主,每年目標鞏固150幅政府人造斜坡,同時會選取約為30幅天然斜坡作評估,進行研究和進行所需的風險緩減工程。
針對舊區水浸,是否會擴建水渠的問題,甯漢豪表示,渠務署會參考舊區人口變化,重建時會把控渠道設施,並加設沿岸緩衝區,如設立海濱長廊或是將重建建築物後移,相信會對舊區水浸問題有幫助。
記者:張慧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