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來,三中全會都是推動重大經濟改革的歷史轉折點,例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將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解放生產力;今次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則於周一(15日)舉行,為期4天。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淩曲向《星島頭條》表示,這次三中全會既有目標導向,又有問題導向,其中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改革對象就是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
同時,中國人均GDP如今已突破12,000美元,但在人均1萬到2萬或更高的過程中,國際上仍出現很多失敗案例。結合正反案例,余淩曲分析稱當今中國正面臨經濟驅動力、社會分配和經濟結構3個方面的問題。
邁向更高層發展 需拓新質增長力
余淩曲指出,要邁向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驅動與現有制度是不脗合的。以阿根廷、巴西等國為例,其人均GDP在突破1萬美元之後,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停滯不前。其中阿根廷在五、六十年代時,就像現在的韓國,增速於全球領先,但產業升級落後。當時阿根廷經濟主要是由農業出口帶動,但產業體系構建、科技創新等方面能力不足。
至於中國,過去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投入與擴張,現在要邁向更高層的發展階段,還需發展新質增長力,依靠科技創新來帶動。就制度建設而言,過去都是重點推動製造業,擴大規模,但這些和科技創新的方向不相脗合;而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建設,過去在推動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確實發揮很大作用,但「科技創新90%是失敗的,10%才成功」,這樣的金融體系就與高風險的科技創新不脗合。
社會分配存問題 「貧富差距還拉大」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余淩曲認為社會分配問題也需要解決。他指出,國際上真正進入高發達水平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都在收入提升後,推動社會治理發生變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整體的富裕水平;反觀達到1萬美元之後長期徘徊的國家,如拉美國家在貧富差距和社會治理方面都產生很大問題。至於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惟目前能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還不多,「感覺這幾年貧富差距還有拉大的傾向」。
他稱中國現在經濟增速相比以往有所落後,主要是因為需求起不來,這與生產和分配兩方面有關。他舉例稱,給富人1萬塊錢,和給10個窮人1千元,對消費帶來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富人來講,可能順手就存起來了;對窮人來講,這一千塊錢可能馬上就轉化為消費的動力」。
另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也對需求有影響,例如退休的替代率,即退休之後拿到的退休金和退休之前的人工相比較。他稱發達國家可能拿到50%以上,中國卻不到30%,説明目前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人們也會因此放棄消費需求。
經濟結構不合理 影響創新創業
在關注經濟總量之餘,余淩曲認為還要關注經濟結構。如果經濟結構不合理,也會對經濟持續增長帶來影響。他稱各國都在某個階段出現行業更集中的壟斷現象,現在國家進行平台經濟治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反壟斷的一種;還有一些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也對創新創業帶來一些影響。
另外,他認為經濟問題分三個層次,一是經濟周期問題,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二是模式轉換問題,如房地產過去在城市高速發展中供不應求,現在則更强調民生保障功能;又如從資源投入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轉化為內需拉動消費;最深層次則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和體系問題。
沒必要太看重經濟增速指標
不過,從更長周期來看,他認為如果能越過目前的經濟發展周期,其實中國經濟的增速在全球還是比較領先,「不行都有5%,在國際是比較高的增速狀態。」他認為沒必要太看重經濟增速指標,如平時體檢看各個指標是有用的,但在生大病後各個指標都是紊亂的,以此來評價身體狀況肯定是不合適的。因此在經濟模式轉變、固根培本的情況下,「經濟增速的數值就沒有那麽重要」。
據了解,黨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於周一(15日)在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代表政治局作工作報告,並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討論稿)》作說明,會議周四閉幕後將發表公報。會議將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
記者:付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