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進入蚊患高峰期,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及食物環境衞生署今天(18日)公布本地登革熱與病媒情況。截至周三(17日)全港今年共錄得37宗登革熱個案,包括3宗本地及34宗外地輸入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吳東尼指本港今年曾出現登革熱本地傳播,呼籲市民提高警覺預防蚊傳疾病。
34宗輸入個案大部分患者曾訪東南亞
中心指,本港截至周三(17日)共錄得37宗登革熱個案。其中34宗為外地輸入個案,大部分人曾於潛伏期內到訪過東南亞國家,有15宗來自印尼,6宗來自馬來西亞,4宗來自泰國,其餘個案則來自馬爾代夫、越南、印度、新加坡、斯里蘭卡等。吳東尼指,市民於暑假外遊將增加從外地感染的機會,或進一步增加登革熱本地傳播風險。他提醒港人外遊應注意防蚊,回港後14日內須繼續使用蚊怕水等方式避免被蚊叮。
在本地個案方面,本港6月錄得的兩宗個案患者均居於天水圍天瑞(一)邨,其住所距離相近接。吳東尼指邨內很大可能曾出現本地登革熱傳播,中心已成功聯絡5,200名天瑞(一)邨居民,為患者家人、曾出現病徵的區內居民作血液檢測,並無發現登革熱個案,相信有關感染風險期已結束。但他補充,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白紋伊蚊或仍活躍於天水圍區,有可能造成感染。
食環署在天水圍多次滅蚊
至於食環署則就兩宗個案進行蚊患調查及相關滅蚊工作。食環署防治蟲鼠事務諮詢組蚊類風險評估及諮詢小組主管曾智欣表示,患者到訪的地點有發現白紋伊蚊,均沒有發現登革熱病毒。食環署亦於天水圍進行多次霧化、幼蟲控制、施放捕蚊器等滅蚊措施,又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期望降低蚊患風險。
吳東尼強調,現時是防治登革熱的關鍵時刻,為防登革熱進一步蔓延並演化成香港風土病,市民須提高警覺防蚊滅蚊。他提醒天水圍居民應特別注意防蚊措施,若出現登革熱症狀應盡快求醫並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熱線。
另外,衞生防護中心於今年1月至2月期間以電話訪問2,002名18歲或以上市民,發現市民對常見蚊傳播疾病有一定認識,92.7%受訪者能夠正確指出登革熱為蚊子傳播的疾病。63.9%市民能同時指出登革熱、日本腦炎和瘧疾是由蚊傳播的疾病,較10年前的同類調查結果(41.3%)高。
不足三成受訪者知道登革熱可由人傳蚊
惟調查發現市民對蚊傳播疾病的傳播途徑、併發症及預防措施等認識較低,其中,只有不足一半受訪者(44.9%)知道第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疾病;只有29.9%受訪者能夠正確指出無症狀感染登革熱人士也可以將病毒傳播給蚊子。77.6%市民不認識昆蟲驅避劑的有效成分。98.8%市民不知道避蚊胺(DEET)的建議濃度為10%-30%。
調查又發現,61.4%受訪者不同意「蚊蟲叮咬帶來的禍害不嚴重,被蚊蟲叮咬只是平常事,所以毋須採取任何預防措施」,較10年前的84.5%低。有50.2%人會在外露的皮膚或衣服使用驅蚊劑預防蚊蟲叮咬,但亦有70%市民不會在購買驅蚊劑時查看成分。
衞生防護中心健康促進處主任梁耀康指,市民對蚊傳疾病的警覺性比10年前低,呼籲市民選取蚊蟲驅避劑的時候應留意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濃度。
記者 李麗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