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多士、菠蘿油、紅豆冰、蛋撻……相信大家對這些茶餐廳美食絕不陌生。自上世紀50年代,茶餐廳便成為香港其中一個著名的標誌,伴隨不少港人成長。
今時今日隨處可吃的西式食品在香港開埠初年並不常見,只有西餐廳提供,若非社會上流人士可品嘗不了,茶餐廳便因此應運而生。其中的茶餐廳美食,也反映出香港的飲食文化與時代之變。
西多、焗飯西式食品進場
外脆內軟的西多士本名為「法蘭西多士」,最早竟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當時廚師先將麵包蘸上蛋漿和牛奶去煎煮,再配上果醬、水果、糖漿等佐料食用,這可說是歐洲市民大眾吃麵包的創新方法。
1842年英國管治香港之前,普羅大眾都以中式食品為主,後來才慢慢接受西方飲食文化。當西多士傳至香港後,茶餐廳廚師改良,將煎改成炸,亦由單純蘸上蛋漿炸煮,變為先在兩塊麵包中塗上花生醬或果醬才下鍋。食用時,大家更可按喜好,塗上牛油或果醬,加添蜜糖、糖漿或煉奶等。
除西多士外,怎少得了焗豬扒飯?據說法國自古以來也會以橢圓形淺砂鍋(casserole)來烤焗食物,中世紀時將通心粉放入其中,這或許是現今焗飯的雛形。回顧過去,自香港接觸西方飲食文化漸多,也採用焗爐來焗飯,這種西式做法亦早在半世紀前先於茶餐廳中出現。
沙嗲牛肉中外融合
除西式食品外,茶餐廳也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例如東南亞等地──當中代表就是沙嗲!
根據1935年11月15日《工商晚報》記載,1934年起出現一種平民化的冰室,始創者為油麻地金谷園。報刊推介的其中一款特色食品名叫沙地。沙地有牛肉和豬肉兩種,將肉切成塊狀,用竹枝穿起來塗上一種辣油,味道不錯。
其實沙地便是沙嗲,來自南洋。而今天大家在茶餐廳吃的沙嗲牛肉麵,實與潮州人關係密切。潮州人在清中葉時已到東南亞謀生,他們在東南亞嘗過沙嗲的美味後,便嘗試帶回潮州。可惜船運水路時間長,他們便改用油炒方式延長保存期。後來,在潮州生產時,又發現南洋香料難尋,便改用當地食材如大地魚、蝦米來提振鮮味,因此後來成為具潮州特色的沙嗲醬。
至於沙嗲為何配上牛肉?牛肉本身有少許臊腥味,潮州人便以沙嗲炒牛肉,用一陣濃香來處理牛肉。後來,沙嗲便隨潮州人來港了。
延伸閱讀:旺角茶記推$48任食沙嗲牛肉麵放題 老闆呻無乜錢賺 冀味道取勝爭回頭客
乾炒牛河意外下誕生
不少人以為茶餐廳常見美食乾炒牛河是香港獨有,其實它來自廣東。抗日戰爭期間,百業凋零。商人許彬被迫結束酒樓生意,在廣州楊巷路經營粥粉麵檔。當時,炒粉都是以濕炒打芡方法烹煮。一天,檔口生粉剛用完,許彬要出去購買補添,惜當時是晚上因宵禁而買不成。剛巧,一名漢奸進入檔口要吃炒粉,許彬父親許伯疇說因沒有生粉炒不成,但那名漢奸竟拔出手槍威脅,執意一定要吃。許彬便只好進廚房燒紅鐵鑊,加芽菜將河粉炒好,再配上以嫩油炒熟的牛肉。後來,漢奸大快朵頤,以後每晚也來光顧。乾炒牛河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菜,後傳入香港,出現在酒樓和茶餐廳中。
根據1956年2月1日的《華僑日報》載,小小的劍蘭茶餐廳也有鑊仔牛柳、福建米粉、馬來會伊麵等;1958年11月15日的《工商晚報》載北角東美茶餐廳更有加料薄餅,其時茶餐廳食品十分多元化。
延伸閱讀:港人點食乾炒牛河驚見「牛」「河」分開 大嘆「真係見識少」網民笑問:係唔係無叫兜亂?
香港招牌茶餐廳
茶餐廳(下文簡稱茶記)的前身是冰室,三年零八個月後,百業待興,一些商人便在冰室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主要提供咖啡、奶茶、三文治、多士等小食,但不可賣飯。有說法指,1960年市政衞生局新設茶餐廳牌照,有別於冰室只可提供有限食物類別,擁有茶餐廳牌照者可售賣更多不同款式的食物。此後作為平民食肆的茶餐廳一直發展,配合時代需求。
香港精神兼容又創新
香港茶記表面上是市民大眾「醫肚」的地方,背後實際上有着香港的精神特質。一些人認為香港能夠兼容並包,如茶餐廳便有中西美食,咖啡奶茶、粥粉麵飯。隨着時代變遷更不斷創新演化,例如鴛鴦便是表表者。而香港生命意志強,面對逆境也不放棄。茶餐廳也是如此,不會定型,會配合時代轉化,如引入鐵板扒餐、葡式豬扒包,不斷變化。
延伸閱讀:周潤發九龍城茶餐廳開餐被捕獲 明星飯堂吸遊客打卡影帝最愛碟頭飯
集體回憶遊客景點
茶記是飲食的地方,同時也是外地遊客來港的景點,更是一些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茶餐廳的細格仔階磚、窄長的卡位及美味食品,如絲襪奶茶、菠蘿油、蛋撻、叉燒意粉等,雖然十分平民地道,卻能夠勾起大眾回憶的情懷。另一方面,移民外地的港人回港後一定要到茶記追憶;中外遊客也會到茶記感受香港情懷。
延伸閱讀:美都餐室|油麻地懷舊港式打卡兩層茶記 必嘗茄汁焗豬扒飯
飲食文化中西薈萃
茶記食品一應俱全,更出現叉燒意粉這些中西融合的食物,與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特質相映成趣。時至今天,茶記供應的菜式也多元化,更創造出大量以中西元素互相配合而成的著名菜色,如瑞士雞翼、紅豆冰等。
在今天全球化下,茶記供應的食品,也變得「國際化」。除了中、西外,更加入日本、台灣、韓國、泰國、越南等地的菜式。這些經過茶記演繹的「國際」菜式,通常都會變成在地化下港產的「FUSION菜」(融合菜餚)。
促進經濟衝出香港
茶記早已在香港各地遍地開花,除了傳統個別經營者外,更有一些茶餐廳連鎖集團出現。由此可見,茶記規模越做越大,養活不少人,更有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一些本地的茶餐廳連鎖集團更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在中國內地、台灣、日本和東南亞等地也有港式茶記,可見其利潤可觀及具發展性。無論經濟好與壞,香港人也會光顧茶記,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絕對是香港飲食業重要的支柱。
延伸閱讀:老行尊分析餐廳結業潮 星星師傅批奶茶質素差 皆因貪平用這款奶?還有1點香港餐飲業必需改善!
茶餐廳為主題的書籍和文創產品:
文:陳志華老師、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 油麻地老字號茶記天價樽裝水索價$XX!港女批店員態度差又難食 慨嘆「貼錢買難受」 網民同情:我寧願去澳牛!
- Juicy叮|有緣真係再見 廟街「美都餐室」復業 網民Like唔Like?
- 逾70年歷史美都餐室疑結業 為電影電視劇取景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