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不但會危及患者性命,亦會令其生活素質大打折扣。國際研究發現,亞裔社會的低收入人士由於為口奔馳的勞累、缺乏保健知識,及難覓可負擔的醫療資源,其心血管健康普遍較差。如果沒有積極地向這些人士施予援手,讓致病的「風險因素」發展成真正的「心血管疾病」,後果不但影響個人及其家庭,還會加重整體社會的經濟負擔,特別是令公營醫療的負荷百上加斤。
文獻顯示,在社區內推動「健康賦能」(health empowerment) ,可從根源改善高風險人群組別的心血管健康。「健康賦能」是指包括健康教育、健康輔導支援及小組運動班等活動計劃,旨在提升個人對於管控自身健康的能力、認知及自信心;並積極為個人、家庭及社會傳達提升健康的方法及相關資訊、鼓勵市民實踐健康生活模式,以及讓民眾更容易獲取有關促進健康的資源等。
醫護貼心跟進支援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自2013年起,在大嶼山東涌展開一項關於「健康賦能」的研究計劃,為區內約200個較低收入的家庭免費提供多元的健康賦能活動,包括周年身體檢查、健康講座、自我保健增潤課程、健康大使訓練等。其中周年身體檢查由研究團隊的醫生、護士,及受過訓練的技術人員主理,包括為參加者進行電話訪問,以了解其個人身心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之使用密度;提供臨牀體格檢查,包括驗血、驗尿、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安排免費肝臟超聲波等。完成後,參加者會獲得一份驗身報告。研究團隊的醫生會因應個別人士的驗身報告,將有需要的參加者轉介至合適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及管理症狀。
另外,項目亦提供由研究團隊註冊護士主理的諮詢熱線,讓參加者可隨時對自己的體格檢查報告作出提問,增強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掌握。研究經費亦支援參加者每年接受牙齒檢查及洗牙服務,照顧其口腔健康。此外,研究團隊會藉着健康熱線,主動向有高風險因素的參加者提供健康輔導,並透過手機定期發出針對參加者健康問題的保健資訊,鼓勵他們積極地將自身的健康風險因素降低。
其他健康賦能活動主要幫助參加者應對在身體檢查發現到的問題,例如肥胖、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等,並為他們提供具針對性而又有趣味的健康活動和資訊,例如舉辦健康煮食班、體重管理班、跳舞班、減壓工作坊、結合中西醫療的健康講座,以及組隊遠足等。研究團隊亦和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合作,研發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多元化的健康資訊,鼓勵參加者推動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心血管健康較理想
研究團隊在計劃展開的3年內,共招募103名相關階層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在參加健康賦能活動的5年後,其心血管健康會否有所改善。對照群組為另外116名居住在東涌或葵涌,收入及社經背景相若,但沒有參與健康賦能活動的成年人。
研究團隊為兩個組別在研究初期及末段,以改編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數」(adapted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dex, ICHI)為量度指標,以衡量其健康狀況。「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數」是一個由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界定的標準,內容涵蓋4大健康表現:不抽煙、有足夠運動、體重指標正常、有健康飲食模式;及3大健康元素:血壓、膽固醇及血糖皆屬正常。
研究團隊在分析數據後發現,有參與「健康賦能」活動的群組,其「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數」的提升程度,較沒參與「健康賦能」活動的群組顯著;而有參與「健康賦能」活動的群組成員中,能達致正常血壓水平的參加者比例亦明顯超越對照群組。
由此可見,在社區內提供有系統的健康賦能活動,是有效並值得持續推動的政策,活動有助收窄健康方面的「社經差距」,減低低收入成年人因為貧窮而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從而締造更平等、更健康的社會。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謝翠怡
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港大預料人口老化致骨折個案增加 專家教路預防 把握「儲骨」黃金期|港醫講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