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今日(23日)立法會研究人口政策和措施小組委員會上,政府指預測香港人口至2046年將達到819萬,屆時65歲以上長者佔比36%,人口模型亦將變成安老壓力較大的「倒金字塔」。不少議員指,本港人口政策一直在細枝末節上「兜兜轉轉」,至今未見「高層次督導、整體藍圖」,希望今次小組能成功推動政府就人口政策進行高層次的整體規劃。

總和生育率拾級回升

政府統計處今日公布香港人口結構及趨勢報告。生育率方面,香港的總和生育率,在1991年,每一千名適齡女性生育1,281名新生兒,疫情期間2022年下降至701名嬰兒,去年年回升至751名,推算2046年將恢復至938名。而2020年香港死亡人數已超越出生人數,預料該情況將持續至2046年。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資料圖片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資料圖片
香港新方向張欣宇。資料圖片
香港新方向張欣宇。資料圖片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資料圖片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資料圖片
工聯會鄧家彪。資料圖片
工聯會鄧家彪。資料圖片
選委界鄧飛。資料圖片
選委界鄧飛。資料圖片

人口淨移入約為152萬

人口比例上,香港65歲以上長者在總人口佔比將由2023年的22.7%上升至2046年的36%,0至14歲組別人口佔比將由10.8%下降至7.1%。隨生育率降低,本港的撫養比率由2021年每1,000名15至64歲的人需撫養467名幼兒及長者,上升至2046年的757名;香港「人口金字塔」模型亦將於2046年逐漸變為「倒金字塔」。

此外,2026年至2046年的人口淨移入為152萬,包括89萬名單程證持有人及24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其餘39萬為其他人口淨遷移;香港實際人口數量在2019年下跌至751萬,但預計2046年香港人口將達到819萬。

65歲以上勞動比例逐升

香港新方向張欣宇指,根據報告預計2046年香港總人口將達819萬香港人口,而政府早前指未來北都及交椅洲人工島可容納200萬人口,即代表130萬人口將由傳統市區搬至新區,詢問是否當前政策方向。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指,無法代發展局回答人口搬遷等問題。

張欣宇又提問,65歲以下人口到2046年將減少60萬,但勞動人口與現今大致不變,詢問該數字是否合理。署理政府統計處助理處長鄭立仁表示,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65歲以上參與勞動比例會上升,故勞動人口在2046年與現時差異不大。

民建聯林琳。資料圖片
民建聯林琳。資料圖片

林琳倡推更多鼓勵生育政策

民建聯林琳指,推算2046年總和生育率將恢復至938人,詢問局方鼓勵生育政策將如何影響,又提問會否推出更多鼓勵生育政策。她又指,勞福局「人才需求評估機制」或與引入人才等政策緊密連接,認為評估需更為精準。

何啟明指,該局第三季度公布的相關報告將不同於往年僅給予「總勞動人口數字」,將細化至「八大中心」產業及其他行業所需勞動人口。至於生育政策,何啟明指今次報告基於2023年中社會情況所預測,故未包括2023施政報告的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影響。

林琳再以英文詢問,對少數族裔有否不同語言支援,建議聘請少數族裔年輕人提供相關服務。何啟明指,針對少數族裔政府有專門服務中心,惟承認傳統服務等以中文、粵語較多,正構思在語言上給予少數族裔更多幫助。

鄧飛形容預測工作「mission impossible」

選委界鄧飛指,進行人口規劃計劃困難,預測工作近乎「mission impossible」,又強調香港「是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無法提前為各行業確定人才,加之人工智能影響產業人力需求。他建議政府聚焦在人才培養與養老「一頭一尾」,稱「中間啲嘢順其自然」,又指改變年輕人婚育觀念不現實,形容「內地6成年輕人唔結婚、甚至唔拍拖」。

政府總結推行人口政策工作,何啟明指,2015年公布的大型人口政策檢討中措施已全部落實,相關措施融入不同政策局,成為恆常政策一部分;又提及一系列人才招攬措施推出以來反應良好。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指,本港勞動人口無法應付基層勞動工作,認為政策上需考慮外勞流動人口、常駐人口比例的長期遠景,形容目前尚未見到「人口問題有高層次督導、整體藍圖」,所以經常在細枝末節上「兜兜轉轉」,如每個行業行業輸入外勞比例等,希望今次小組能成功推動政府就人口政策進行高層次整體規劃。何啟明指,特區政府在不同範疇,根據香港人口變化作出不同政策,如未來3年將增加8,000名額予流動人口,指雖由勞福局落實,但體現政府整體考慮。

「本地僱員需要晉升空間」

工聯會鄧家彪指,政府匯報時「話鋒一轉,講到今屆政府做咗好多嘢」,但勞工界聽到的人力政策就是「輸入又輸入」,問及如何保障本地勞工,以「本地僱員優先」,強調本地僱員在「有份工」基礎上亦需「有加人工、有晉升空間」。

何啟明表示,香港社會發展需更多人才配套,故政府大力推行各項人才輸入政策;又指政府固然希望給本地僱員培訓計劃、職業階梯,惟強調「適用於積極上進嘅朋友」,又指「香港唔會餓死人,但如果想過得好都要盡自己一份力」。

鄧家彪又指,新冠疫情三年領取綜援數字不足2萬宗,遠低於2003年沙士時期的5萬宗,強調「香港社會自理更生嘅拼搏精神很強」,認為不能先入為主假設「很多人想躺平」;他又指「中高齡就業津貼」收到數千宗查詢,證明市民就業意願強烈,詢問衡量人口政策成功會否納入本地工人工資增長為準則。何啟明指,整體輸入外勞與再就業津貼都由勞福局負責,會將「再就業津貼申請數字」與「輸入外勞需要」一併考慮。

記者:常彧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