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24日)公布「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近三成受訪者稱語言障礙影響他們求助。
逾半少數族裔護老者對服務乏信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進行「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以問卷訪問200名60歲或以上的南亞及東南亞裔長者及50名護老者。調查結果顯示,少數族裔長者在港平均居住時間為22年,但他們對主流服務欠信心,以10分為最有信心,逾半少數族裔護老者(54.1%)對主流服務僅給予1至5分,超過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87.6%)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僅一成人(10.0%)曾成功接受服務。而在曾使用主流服務的人士中,近三成人(29%)指語言障礙影響他們求助。
在甚少使用主流服務下,一半少數族裔護老者(50.0%)表示長者對護老者依賴程度為8至10分(10分為最高),並有分別約一成半人於平日(16.1%)及周末假日(14.9%)花逾6小時照顧長者。而他們最需要的首三項服務支援為「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及「家居清潔」。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服務總監曾婉姬表示,接近九成受訪長者沒有使用長者中心服務,因此,他們並沒有透過該些主流服務單位的合資格工作員進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估,以申請各類長期護理服務。即使少數族裔長者嘗試申請,但相關評估工具只有中文版,以致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被排除於主流服務供應鏈外。
三位尼泊爾裔婦女Thapa、Nanda 及Ameena 各面對不同的問題。 三子之母的Ameena 除全職照顧家庭外,亦要照顧年逾70的父母。由於她及父母均有長期病患,需不時進出醫院,令她壓力沉重,有時更會忘記覆診;同為照顧者的Nanda 是家庭主婦,需要照顧兩名子女及分別80歲及75 歲的老爺、奶奶,她直言每當陪同老爺奶奶覆診時,便需找朋友代為接送子女上學,有時更需支付額外費用,讓6歲的女兒留校托管;而79 歲Thapa則稱她和女兒都很高興認識各種支援長者及護老者的服務,但使用這些服務面對文化及語言障礙,例如護送服務的職員只懂得中英文,但她只懂尼泊爾語,最終未能使用相關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社會各界可以繼續增設服務少數族裔長者的銜接服務;加強主流社會服務提供者對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的認識;增加對主流社會服務提供者的支援措施;提供多元和多語言的公共及社會服務資訊。
記者:方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