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完成首個針對躁鬱症患者子女及健康人士子女的比對研究,今日(25日)發表研究結果,發現躁鬱症子女出現社交焦慮、情緒症狀、行為問題的風險均較非患者子女高,出現社交焦慮的風險為一般人的7.5倍。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中)、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右)、博士畢業生封紅亮(左)。李麗蕊攝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中)、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右)、博士畢業生封紅亮(左)。李麗蕊攝
研究團隊亦發現香港青少年相較內地青少年更晚睡、睡眠時間更少。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亦發現香港青少年相較內地青少年更晚睡、睡眠時間更少。資料圖片
中大發現躁鬱症子女出現社交焦慮、情緒症狀、行為問題的風險均較非患者子女高。資料圖片
中大發現躁鬱症子女出現社交焦慮、情緒症狀、行為問題的風險均較非患者子女高。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完成首個針對躁鬱症患者子女及健康人士子女的比對研究。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完成首個針對躁鬱症患者子女及健康人士子女的比對研究。資料圖片

團隊於2016至2021年中聯同大灣區內10間醫院,招募191名6至21歲的躁鬱症患者子女,以及202名非躁鬱症患者子女作研究,收集參加者精神健康、睡眠情況和晝夜節律等數據,發現患者子女童年出現行為問題的風險,是同齡非躁鬱症患者子女的2倍。踏入青少年時期後,患者子女傾向晚睡晚起,生理時鐘紊亂風險是同齡青少年的4倍,出現社交焦慮及罹患情緒症狀風險分別是非患者子女的7.5倍及3倍。

香港青少年較內地青少年更晚睡

另外,中大醫學院研究亦發現,患者子女夜間褪黑激素水平顯著降低,褪黑激素為促進睡眠和調節生理時鐘的荷爾蒙,推測或是晚睡晚起的重要原因。而睡眠時間不足,生理時鐘紊亂將有礙精神健康,有機會增加患上躁鬱症風險。因此,研究團隊呼籲市民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以改善睡眠。研究團隊亦發現香港青少年相較內地青少年更晚睡、睡眠時間更少,無論患者或非患者子女平均於凌晨後入睡。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四分之三精神病個案於24歲之前發病,故應及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情況尚未演變成嚴重精神疾病前,進行非藥物性質干預。如發現青少年有超過2周情緒明顯低落、睡眠延遲以致影響學習及生活,就應及早求助。

籲市民勿標籤患者

躁鬱症患者盧太分享稱,患者及大眾都應以平常心面對精神疾病,方能使患者在接納與包容下與病同行。榮潤國亦呼籲大眾切勿標籤患者,患者亦毋須為此背負心理負擔。

記者:李麗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