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學子往往需要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包括不同人物、事件、地點等。正如筆者在之前的專欄提及,歷史是一門與人息息相關的學問。即是說,學習歷史就是學習人的思想和行為,並思考人們與社會不同層面的互動關係。因此,學習中國歷史就是一門嘗試了解人的學問。而人的思想和行為也會衍生出不少相關的故事。
有見及此,筆者認為學習中國歷史故事,能成為幫助學子認識歷史的有效方法。由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眾多,學子難以單靠背誦準確認識不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平。因此,人物故事就成為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加深學子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識。例如「孟母三遷」故事,有助學子認識孟子的一生。故事大概說明孟子的母親非常重視環境對於子女學習和成長的影響。經過兩次搬家後,孟母最後就把家搬到學校附近,讓孟子每天都在學校附近聽課。孟母的行為成功充實了孟子的學養,令孟子日後得以成為儒家學派代表之一。
再者,歷史故事也能加深學子對歷史發展的認識。以「完璧歸趙」故事為例,內容大概是秦王打算從趙王手中取得珍貴的和氏璧,並聲稱以城池作為交換。趙國不想將和氏璧送去秦國,擔心秦王會背棄承諾,但又不能不派人去秦國,以免得罪秦王。然後,趙國的藺相如用計識破了秦王的陰謀,並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通過這個故事,學子可以了解戰國時期秦趙之間的關係,並嘗試以探究學習的形式解答一些基本問題。例如甚麼是和氏璧?秦趙之間的關係如何?
其實,學習中國歷史有不少非常生動的方式。若配合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法,例如探究學習形式,歷史故事也可培養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加上,中國歷史故事蘊含深厚的人文基礎,往往具備教化、培養年輕人正確價值觀的作用。因此,學習歷史故事實在是有助中國歷史的學與教方法之一。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生(一級榮譽)。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7月26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