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Next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逝世。李政道與楊振寧1957年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曾經是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楊李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2010年,由學術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所著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首次詳細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不過,楊振寧後來曾經撰文反駁書中一些說法。

相關新聞: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逝世 享年98歲
諾貝爾獎得主︱102歲楊振寧「賀瓷婚」影片熱傳 網民爆料:拍於4年前現已要坐輪椅
溫文爾雅知性美︱楊振寧嬌妻翁帆穿旗袍現身日本上流聚會  笑靨如花酒窩甜
2023諾貝爾獎│歷來6華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高錕與港有淵源

親密無間傳為佳話

1946年,李政道被公派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學起了理論物理。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恩師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這是李、楊的初次謀面。

同在一所學校,交往自然開始。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在生活上也成了親密的朋友。

博士畢業後,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工作,擔任物理系助教。當時,朝鮮戰爭爆發,加州地方反華氣焰囂張,因而李政道在加州並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楊振寧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訪問成員。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況,於是兩人商量,李政道也來普林斯頓,可以一起作研究。

於是,楊振寧去找了院長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請他給李政道發出邀請信。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李、楊兩家比鄰而居,兩家人來往密切。1951年秋,他們寫了兩篇統計力學論文,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嚴格定義。

李政道與胡適(左)。
李政道與胡適(左)。
李政道與家人。
李政道與家人。
年輕時的李政道。
年輕時的李政道。
年輕時的李政道。
年輕時的李政道。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右2)最終反目。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右2)最終反目。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兩家曾經極為親密。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兩家曾經極為親密。
年輕時的李政道。
年輕時的李政道。
李政道與妻子秦惠箬。
李政道與妻子秦惠箬。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一起研究的情景。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一起研究的情景。
李政道(中)與楊振寧(右)年輕時合作無間。
李政道(中)與楊振寧(右)年輕時合作無間。
李政道與妻子秦惠箬抵達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
李政道與妻子秦惠箬抵達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

兩位年輕中國學者的論文引起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重視。兩位年輕人在普林斯頓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們個人和兩個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一時傳為佳話。

論文署名次序第一次分手

但此時糾紛卻發生了,由頭是他們合寫的兩篇論文的署名次序問題。

署名問題給二人帶來裂隙,李政道決定不再和楊振寧合作,離開普林斯頓,去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三年後,1956年,他29歲時,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
  
一件偶然的事情,卻使二人恢復了合作。1953年,楊振寧曾去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工作一年,和米爾斯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同位旋守恆和同位元旋規範不變性》,其中提出了後來十分有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方程。

但是,當時李政道對這篇論文的出發點是否正確持嚴重懷疑。一次,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來看李政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訴了楊。經過激烈的討論,楊同意了李的意見,還共同署名,李前楊後,發表了論文《重粒子守恆和普適規範轉換》。

共獲諾獎排名再爆衝突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把當年的物理獎授予李政道和楊振寧。

11月,李政道要為去斯德哥爾摩領獎做準備。《李政道傳》稱,當他們到了斯德哥爾摩,楊振寧忽然提出,授獎時他希望能按年齡順序在李政道之前受獎。

李政道對此大為驚訝,不同意這麼做,但是,楊振寧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對李政道說,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讓外國人看不起,太丟臉。這樣李才勉強地同意。

外界認為,楊振寧與李政道之爭的關鍵問題是,誰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誰的貢獻最大。而楊振寧、李政道親密關係的正式破裂,其導火索在於1962年美國《紐約客》雜誌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稱問題側記》。這篇文章講到兩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問題而得到諾貝爾獎的經過。

楊振寧讀過訪問的稿子,意識到對自己不利,曾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歐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還是刊登了。楊李兩人終於決裂。

1998年香港電台製作楊振寧專輯,楊振寧形容他和李政道的關係時指出,「有時候比我們和我們的太太之間的關係還要密切…,這樣深厚的一個關係,破裂的時候,我想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級的痛苦。」

楊、李兩人都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的得意門生,據了解吳大猷也曾為兩人的決裂嘗試從中排解,可惜兩人裂痕已深,無人可以挽回。

楊振寧曾在1989年寫信給吳大猷,首次向恩師說明兩人決裂的大致經過,信中寫著:「政道和我的合作,和我們的決裂,都是我一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