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2月參與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問上海,考察了當地的城市管理、舊區更新及海濱、河濱地區的建設和發展。本月初筆者再次踏足滬江,出席由上海市建設工程諮詢行業協會與香港測量師學會合辦的「2024滬港城市更新研討會」,講述筆者對城市更新的看法,以及分享香港的相關經驗、挑戰和提出一些建議。
先談甚麼叫做「城市更新」。有些人會覺得,是因為城市化發展了多年之後,早期建成的樓宇變得很殘舊,產生了種種使用及安全問題,因而需要拆卸重建,改善環境,這樣就是「城市更新」,筆者認為這個想法是不全面的。城市更新應是動態及持之以恆的,不論是建築物或設施,硬件或軟件,都需要因應社會的需要和環境的轉變而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從而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活化及善用歷史建築物
將舊樓整幢拆卸再重新建設發展,涉及時間、對現有居民及使用者的影響,以及大量資金的投入,用作業權收購的補償和建造的成本。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安置原有的居民和商戶,尤其在寸金尺土、舊區舊樓發展密度已極高的香港,難以像部分內地城市般,可在原區或附近另覓大面積的土地興建新樓用作拆遷安置,結果往往導致不少舊區居民在舊樓拆卸後需要搬離原區,不少地區老店在物業被收購後可能要選擇結業。
故此,我們要避免一刀切地進行舊樓重建,致力減慢樓宇老化,否則將會面對大量同期建成、老化的樓宇和設施,需要在短時間一同拆卸重建,這樣不但涉及龐大的資金和人力物力,對居民及社區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甚或破壞。其實如果能做好預防性維修、護理,加強日常管理、復修工作,防患於未然,許多年過半百的樓宇仍然可安全、舒適地居住和營商,樓價及租金跟樓齡較低的同區樓宇差別不大,早於70年代便開始興建的太古城(包括住宅與商場)便是一個好例子。
此外還有文物、文化保育的問題,一些擁有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的樓宇,不應等到其日久失修,又殘又舊,才花大量公帑資源去救亡復修,又或者是簡單地將其鞏固及圍封,禁止遊人接近,便當作成功將其保留。更理想做法是將有關歷史建築物加以活化及善用,在不破壞其原有面貌下賦予新的價值和用途,例如改作文創或旅遊用途,加入適度的餐飲以至購物設施,讓更多市民和旅客都可以接觸到、認識到、享用到,同時利用相關收益支持持續性的維修保養。
增建更多文娛康樂設施
除了建築物的重建、維修與保育,其他城市建設及設施的更新和改善,以至城市管理及社區配套等軟件上優化,有時可能比硬件上的更新更能造福市民。例如道路及鐵路等交通基建的提升,善用創新科技及大數據,有助提供更有效率的公共交通及集體運輸工具,水管預防性的維修、更換,極端天氣暴雨水浸的預警等,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其他城市軟硬件的提升,還包括增建更多文娛康樂、社福、醫療、安老及無障礙設施,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優化河道、海濱與排污、排雨系統,引入智能化的城市管理,也屬於城市更新的一部分。
總括而言,城市更新並不限於將舊樓拆卸重建,而是需要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及與時俱進地推行。
香港在2001年成立市區重建局,將「樓宇復修」、「保育活化」及「改造重設」納入其使命和業務範圍,於城市更新方面的工作及香港就城市更新採取了甚麼措施及面對甚麼問題,下次再跟大家分享當中筆者的觀察和意見。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