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屆立法會任期只餘一年多,不少議員正籌謀連任,包括透過成立不同平台、協會增加曝光,跟進特定議題以突出個人強項,當然離不開主旋律,例如研究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不過有政界反映,現時議員公開發言的同質性較強,認為太過「小心」可能是不健康現象,議會生態仍有待「進化」。
官場中人:正常社會應有政策矛盾出現
昔日立法會劍拔弩張,陷入「泛民vs建制」對立,議題容易政治化,拉布嚴重。中央落實「愛國者治港」後,各級選舉入閘者須經過嚴格提名和資審會門檻,所有議員皆符合愛國者標準。制度設計原意,是摒棄不必要政治紛爭,專注處理民生政策。
新議會運作3年多,一直以高效見稱,但有官場中人不諱言,議員議會發言「過於謹慎」,例如議員議案主題經常重複談及一些「非常政治正確」的議題,發言亦欠缺新意,每每先引述一段領導人講話,內容「唔使聽都知大概想講乜」;但其實私下溝通時,議員明明能提出具增值性意見,但去到議事堂,卻見不到這些真知灼見。
該官場中人認為,站在政府角度,相當歡迎甚至期待議員對政策提出質疑,一定程度也是市民的期許,「只要對事不對人,從來不怕批評。以往政治二元對立消失了,正常社會應會有其他矛盾出現,例如經濟政策偏左與偏右等等,這些爭議是可辯的」。
一名具份量政圈人士同意此現象,舉例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崔建春,上月對媒體公開表示香港歡迎外國「正面介入」(positive intervention),反對的只是「負面干預」,相信現任議員沒有一個敢公開說出前半句,只會將中央官員過往說過的話拼湊,「學習」一番,但沒有新的創建。
該人指,中央領導人前年七一講話,關鍵詞之一是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香港過去賴以成功關鍵是國際聯繫,能與歐美打交道,到底在哪些具體範疇上香港繼續歡迎與歐美交流,值得討論,但現時未見充分發揮,「可能對議員來說,講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最重要是不要說錯話」。
議員呼冤:拎出嚟嘈唔一定對件事最好
有熟悉本地政圈生態人士認為,政治人物首要任務都是確保自己政治生命得以延續,過往議員要展示自己「做到嘢」,最直接方法是提出爭議話題,爭取曝光,但現在反而選擇求穩,這本身未必是問題,但若這種氣氛成為主流,就會影響議會「生命力」。
不過有議員呼冤,舉例指議員對T4公路、簡約公屋等議題,有不同意見,而即使是國家大政策,例如大灣區融合、新質生產力等,議員也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建議,認為「同質化」一說不太準確。另一資深議員則指,愛國者治港的特性,就是政府、議員齊心做好政策,「拎出嚟嘈唔一定對件事最好」,內部溝通也可有好效果。也有人認為議會生態是互動,當官員認為議員發言欠創建,也要視乎當局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度。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以上狀況成因複雜,可能是議員未能掌握新時代議會需要、發言尺度,或未能樹立某特定政策範疇專長,導致發言時趨於保守謹慎;而提出「建設性批評」比單純批評困難許多,因涉及深入研究、總結經驗以至切實可行建議,目前只有少數議員做得到。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