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舉行的巴黎奧運會,不少香港運動員都成功取得佳績,聯同現時舉行的殘奧會,除了欣賞運動員的表現外,不知各位有沒有留意到今次奧運的比賽場地,很多都是臨時場所甚至歷史建築呢?
這次巴黎奧運其中一個特色,便是把大量比賽項目,都安排在城市內搭建的臨時賽場,或被改建的現有建築內舉行。這樣不但能宣傳法國及巴黎的城市風貌及歷史文化,更能避免大興土木,從而降低建築成本,本次巴黎辦奧運的成本為近數屆最低,減少新場館的興建便是原因之一。
筆者想強調的部分,便是有大量歷史地標及建築,都因為這個安排而在奧運亮相。還記得張家朗及江旻憓取勝的劍擊館嗎?今屆奧運劍擊館便改建自巴黎大皇宮,它不是皇宮,而是為1900年世界博覽會興建的場地。
此外,最令筆者感觸的,便是在榮軍院門前舉辦射箭項目,以及在凡爾賽宮舉行馬術項目。前者曾是軍人醫院,現在是拿破崙的陵墓及法國軍事博物館,舉行射箭般具軍事性的項目實在適合不過;後者早在波旁王朝已經有貴族在此騎馬。項目和地標都有密切聯繫,令比賽更具意義。
事實上,除了奧運之外,巴黎一直善於利用、活化歷史建築。收藏有大量印象派藝術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前身便是火車站,上世紀70年代時也有考慮拆除,幸好最終被改建為美術館,火車站的大鐘到現在依然是地標之一。羅浮宮從皇宮改成博物館,近代則加上由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融會古今。
法國人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善用歷史建築,令巴黎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歷史建築是每個城市都值得珍惜的瑰寶,如何活化善用,是每個城市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4年8月3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