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即將展開,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今日(31日)表示,近年電子學習越趨盛行,人工智能(AI)發展成為升中涵接課程的內容之一,學校已加強對新生家長的支援,例如在暑假期間舉辦簡介會。他又建議學生開學後善用科技,有系統地記錄新學年的時間表、測考和活動等,更好安排時間,提前熟悉每周的日程安排。學生應提前做好課前預習,在學校結識新朋友,分享校園生活的點滴,有助面對壓力和焦慮。 他指社會應對教師有更多信任和支持,令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專業,更好關注學生的需求。
倡政府設立高級別委員會 檢視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短中期措施
對於教育局將中學推行的「三層應急機制」延長至年底。連鎮邦出席電台節目時稱,支持將機制恒常化,尤其是讓校長轉介個案到醫管局的第三層。他建議當局設立高級別的委員會,跨局和跨專業檢視針對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短中期措施,長遠要檢視學制、課程、學校活動、測考方式、升學制度等系統性問題,讓學生有更多幸福感和希望。
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出席同一節目時表示,各中學會加強對中一新生的支援,特別著重訓練學生掌握生活及學習技能。她說,升中本來就是一個階段的轉變,加上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本應該在高小掌握到的技能,包括自行分配時間、寫手冊、執書包及上學交通安排等,中一新生都要慢慢適應,最重要是協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只著重學業成績。
何玉芬指早前一項PISA的研究,顯示發達經濟體的學童,有約6成人相信「成長型思維」,即是相信只要經過努力,可以帶來進步,但香港只有約4成學童相信,可能是因為社會往往過於依賴分數作為衡量標準,如果過度強調比較,焦點就會集中在勝負之間;而「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在於專注自身的進步,而不是單純地與他人攀比。
何玉芬認為學校應該建立一個正向的校園文化,支持師生的情緒和心理健康,舉例指曾經有一名教師連續兩周都要晚上11時才下班,忙於工作,回家後也看不到家人,學校於是試行安排空間,讓師生午睡,雖然成效難以量度,但也希望釋放學校容讓師生有需要時歇息的重要訊息。
何玉芬表示,「三層應急機制」應該恒常化,直指學生精神健康不會至年底便立即改善。她指,機制的成效很高,以往學生排期向公立醫院精神科求診,要輪候2年,學校要另行尋找資源協助學生應急,服務質素也未必有保證,在機制之下,校長就可以將個案直接轉介到醫管局。
另外,運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為了讓家長、學生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及乘客有一個順暢的開學日,運輸署聯同其他政府部門及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早已做好一連串的準備。他指,開學日整體路面交通會較平日繁忙,希望得到大家的配合,預先規劃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