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公經社科教材掀起全城熱話,令「打羽毛球」成為香港最新「性暗示」,本地性教育不足的問題亦再度浮面。推廣性教育的機構「糖不甩」成立10年以來,到校舉辦過無數工作坊,總監蔡薳縈(Kitty)直言,大學時一直希望研究相關發展,加入機構只盼修補教育制度下的縫隙,傳遞正確的性觀念。過去6年,Kitty一直無薪工作,一度生活失衡,笑稱「用愛發電」堅持至今,慶幸家人無條件支持。現時迎來最後一年博士生涯,她期望其研究能進一步推動社會重視性教育,使下一代有全面發展。
「打羽毛球」成為城中熱話,更顯香港缺乏性教育。「糖不甩」作為推廣性健康的機構,一直默默入校推廣、在網上解答與「性」有關的迷思。總監蔡薳縈(Kitty)回顧過去6年點滴,直言起初只是做研究工作,但「糖不甩」給予她很多機會和新嘗試,現時自己跟機構更是密不可分,如「生命共同體」。
聊起加入「糖不甩」的契機,Kitty滔滔不絕說起往事。她指,修讀社會學學士期間,曾參與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性教育工作,認為其學科有空間探討「性教育」發展,並希望以此為題撰寫畢業論文。但她續說,其老師審核題目時,直指「做性教育沒有意義」,最終改為探討職場母乳餵哺的友善政策,「勉強跟性教育有關係,題目看起來較貼近社會,老師也較接受。」從事性教育工作的種子一直埋藏在其心中,直至畢業後加入大學做研究助理,接觸到「糖不甩」的研究工作,讓她喜出望外,「感覺上天關了門,但留下了一扇窗,給我另一個機會去嘗試。」
校園推廣關鍵為成年人
及後,Kitty應組織創辦人Julia邀請,以總監身份加入「糖不甩」,利用公餘時間回覆網上平台的提問,正式踏上性教育工作的征途。她回想,往時只會按年到校進行2至3次活動,至現時每星期都舉辦2至3次學校工作坊,更有自己的團隊,「幾年間擴展了好大規模,有更多人認識我們,營運『糖不甩』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銳意修補教育制度下的縫隙,傳遞正確的性觀念,確實不易。Kitty形容,要在校園全面推廣性教育,關鍵在於老師、校長等成年人,而非接受聽講的小孩。她指,許多小朋友比老師更願意談及「性」,也有興趣和能力去接收性教育資訊,反而校方及家長較保守,甚至反問為何要教授成年人都不了解的知識,而且課時有限。
她分享,上學年曾安排到校進行幾節有關「性健康」的教育課,利用繪圖講解性器官的結構和清潔方法,亦會說明缺乏清潔或會導致發炎等後果,但有些老師覺得內容太「激進」,最終課堂急煞停。她解釋,課題由學校選定,也有事先溝通過,但校內存有分歧,有些老師覺得內容可接受,有些卻覺得解說太仔細,「大人之間對性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最終直接影響學生可以接觸到甚麼。」她憶述,其母校也非恆常進行性教育,但因為修讀生物科,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如何使用安全套,更直言知道有同學拍拖,希望他朝有日有需要用時,也有相關的知識,「教程非統一,可能我有接受過性教育,是因為我遇上該位老師。」
獲母親「撐到底」
然而,肩負重任令Kitty的生活被壓力拖垮。她指,在不同時期都曾迷失過,例如以往甘願花費所有精神專注工作,但工作量大、瑣碎事多,至今仍未做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她直言,去年失眠情況嚴重,幾乎每晚都睡不着,「一攤在床上就思考工作,不論是個人的研究抑或糖不甩,想到停不下。」但她指,一切都是學習,現在即將踏入「29+1」歲,開始想跟伴侶組織家庭,也覺得緊逼的生活開始累人,故終於學懂「放手」,跟同事討論分工,「要相信同事有能力,可以勝任工作,互相磨合。」
她又指,「糖不甩」全數資助在今個月起完結,過去數月都十分擔心,但後來定一定神,才發現機構仍有足夠的儲備,暫時自負盈虧,持續運作。除了紮實的團隊,Kitty指,身邊好多朋友都為她從事性教育工作而感到驕傲,一眾同行組成的「性教育聯盟」,更是不斷帶領她越走越前,「我受過好多人的無私幫助,沒有他們,『糖不甩』也不能發展至今,所以有回饋社會的心態。」
Kitty笑指,自己是「蛀米大蟲」,但家人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從小到大,父母不太常告訴她該做甚麼,而是努力讓她嘗試不同東西,「如果我試過想做,就會繼續做,是無法被強逼的。」她憶起,小時候曾經因為被逼「越級」做一本補充練習,而跟母親發生衝突,「當時好大件事,又吵架又『喊打喊殺』。」此「小事」令蔡媽媽十分後悔,自此再不逼使Kitty做任何事,只會從旁「護航」,「感謝她一直以來給予我不同機會,在情感上、經濟上都支持我做想做的事。」蔡媽媽更是「撐到底」,親自參與不同性別遊行,「媽媽以一身配合主題的粉色裝扮到場,更說要替我收集資料。」
她指,曾聽到母親糾正朋友對性小眾的誤解,令她了解到,不論是老師、社工、家長或普通人,每人在自己的圈子當中,都可以做到性教育,「性教育不一定要針對指定群體或課題,可能不經意的一句說話和取態,已經影響到身邊人對性觀念的轉變。」
盼政府推動性教育
工作以外,Kitty除了學士學位,早年修讀了心理學碩士,現時亦正修讀博士課程,全因性教育議題日新月異,亦盼日後能集合不同專家參與「糖不甩」的工作,「人的接觸面要夠廣闊,得到資訊後再按自己的經驗評估,到底大家需要甚麼。」她指,現時首要任務,是盡快開展其博士研究,題目亦是跟性教育有關。她希望,相關研究收集到的數據,能讓政府察覺性教育有需要改變,成為推動力,「可能官方簡單呼籲一句,叫學校投放資源,就已經有好大轉變。」
利用簡單遊戲 培養孩童保護身體意識
各年齡階層都可以接受性教育,Kitty和團隊利用簡單遊戲,讓孩童培養保護身體的意識,更因而令家長更了解子女。
Kitty向記者介紹「身體紅綠燈」遊戲,適合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的孩童。她指,遊戲前會先講解身體結構,再讓同學按自己的情況,把身體部位塗上不同顏色,如紅色代表「不可觸碰」、黃色代表「在特定情況下可被觸碰」和綠色代表「可以觸碰」。她指,遊戲期間會提出不同情況,了解同學們的取態再加以講解。
她憶述,有學生因為宗教原因,把不容許被人觸碰的手掌和腳掌都塗上紅色,其同班同學都大為驚訝,亦有部分孩童不知道自己有拒絕的權利,甚或覺得被觸碰身體「沒大不了」,把全身塗成綠色。Kitty指,課堂上會提點學童,即使被觸碰未必構成心理上的不適,亦要代入別人的角度思考,知道有「壞人」會惡意觸碰其身體,「身體是屬於自己的,孩童有絕對的能力決定。」此外,曾有家長透過該遊戲,知道子女不喜歡牽手,明白到自己和子女的界線有異。
歷年屢有兒童風化案發生,Kitty提醒,除了要教導小朋友不可被觸碰私人部位,亦要多說明不可被拍照。她補充,團隊會邀請同學選出在各場合下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希望當不幸事件發生時,同學懂得向信任的人求助。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