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二便是中秋節了!每逢中秋佳節,親友們聚首一堂,除了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享受天倫之樂外,還可以和親朋好友一起猜燈謎,為花好月圓夜更添幾分雅趣。猜燈謎也不是空有趣味,其中涉及的語文和文化知識也非常值得同學學習。多數燈謎皆以文字為基礎,利用漢字形、音、義的特色與變化構成謎題,解謎時亦須研究漢字的結構與規律,可謂是文字學與謎學的結合。讓我們溯根尋源,深入領略燈謎的奧秘。
燈謎起源 隱語以諫
在古代,謎的作用並不止在娛樂。謎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隱語」,又稱為「庾辭」,指有時候不便用語言直接說明的事情,便轉而使用隱晦的用語。
春秋時期,諸子爭雄、百家爭鳴,隱語便隨着這些知識分子的唇槍舌戰而流行起來,最著名的便是《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的「一鳴驚人」:「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長羽翼;不飛不鳴,觀民則。來日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楚莊王聽了即明白,其後改過自新,發憤圖強,位列春秋五霸。
以謎消遣 盡顯文氣
漢朝時,一些文人常用詩詞、典故來製謎,出現了妙喻事物特徵的「事物謎」和文字形音義有關的「文字謎」。隋唐時期,謎語由民間進入宮廷,許多皇帝都喜歡猜謎。北宋時期,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發展得越來越豐富,猜謎便成為了時興樂趣,在元宵節和中秋節最為盛行。組織者會在燈籠上書寫或黏貼謎條,供人猜射,故稱「燈謎」。《武林舊事.燈品》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燈謎是獨立於詩、詞、曲、散文、雜劇、對聯之外的又一種文學樣式。北朝劉勰著作《文心雕龍》中寫到:「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這一定義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文人猜謎是十分「文氣」的一件事,出題和猜謎都須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民間風格的猜謎多以百姓常見、熟悉的事物為謎材,謎面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能廣為流傳,但是沒有那麼規範。宋朝民間也出現了「謎社」,蘇軾、王安石這對政壇上的冤家,在燈謎界卻是實打實的「好知己」,宋元年間刊集成四冊的《文戲集》,其作者便包括蘇軾、黃庭堅、秦觀和王安石四人。
變化無窮 絕妙迷人
燈謎之所以「迷人」,在於其因應中國漢字的特殊構造與意義變化,充分運用了文學技巧中的諧音、隱喻、別解等手法,引人入勝。
《韻鶴軒筆談》云:「燈謎有十八格,曹娥格為最古」,指出燈謎的謎格源於蔡邕在「曹娥碑」上題的謎面:「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此謎一直無人猜得透,後來曹操和楊修才解通謎底,原來「黃絹」即「色絲」,合「絕」字;「幼婦」即「少女」,合「妙」字;「外孫」是女之子,合「好」字;「齏臼」乃「受辛」之器,合「辭」字(可寫作「辤」),謎底四字就是「絕妙好辭」。由於有這個故事,「曹娥格」便成為燈謎的一個謎格,其中每個字可以左右分開,拆成兩個字,合共得出八個字,然後用這八個字的同義字作出謎面,真是有趣。
拆解燈謎 先解謎題
不少人認為燈謎很難猜,其實只要掌握其法,便能輕易猜出謎底。漢字結構複雜,部首、筆畫、讀音皆可拆解,因此只要研究漢字的結構規律,拆解謎面中形、音、義的變化,就能創作和解構以文字為基礎的燈謎。可以說,文字學和謎學是一對雙胞胎,在文字產生的同時,就產生了謎。
燈謎是一種智力聯想遊戲,想像力越豐富,聯想越多,越有可能發現謎路,破解謎底。燈謎之法,大體則有,定體則無。同學不妨試玩以下幾個謎題,看看你的解謎功力有多少吧!
具體解說:
- 象形體用文字的形體比作物或人的形象,使得謎底與謎同互相脗合,利用謎面字的形象來猜出謎底。
具體解說:
- 會意體是通過對謎面文意的領會,根據謎面文字的含意直接扣合謎底,是燈謎中用得最普遍的一種燈謎體式,故有「十謎九會意」之說,一般從整句話去體會其意境,是最風趣的謎語體裁。
具體解說:
- 會意體是通過對謎面文意的領會,根據謎面文字的含意直接扣合謎底,是燈謎中用得最普遍的一種燈謎體式,故有「十謎九會意」之說,一般從整句話去體會其意境,是最風趣的謎語體裁。
參考答案
- 心如刀割
- 死而不朽
- 韻
文:時光、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中秋︱綵燈會即日起舉行 設華服秀及吉祥物Catwalk 即睇維園12米高綵燈(附連結)
中秋節|9.17灣仔海濱無人機表演 呈現玉兔、月餅等圖案 大坑舞火龍伸延至銅鑼灣道
中環街市4大中秋活動:限定市集/猜燈謎/燈籠工作坊/免費節日表演︳親子好去處2024
大坑舞火龍2024|中秋節上演!一連3日免費入場 附交通+最佳觀賞位置
西九節日慶︱逾20戶外音樂節、展覽、園區主題活動 料吸引逾10萬遊客(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