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若要留下歷史記憶或生活趣聞,只要手執智能手機,不論是硬照或影片、即時動態或永久帖文,彈指之間,一蹴即就。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遠在任何可以為歷史留影的科技發明之前,竟有畫家萌此宏志,推估以歷10年時間,繪製長卷《清明上河圖》,為當年的京城盛世,留下電影故事般的視藝傑作。
充滿傳奇色彩的《清明上河圖》,由宮廷畫院畫師張擇端繪製於約1111至1120年間,在其長5.29米、寬24.8厘米的畫卷中,張擇端主要以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手法,讓賞畫者根據需要,移動着立足點進行觀察,又透過684名人物、95匹畜牲、122座房屋及商業店舖、29艘船隻、15輛車、8頂轎子,百多株樹木,盡力還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空前盛況。
當時的北宋,自開國(960年)以來,已經歷了約150年相對太平穩定的局面,經濟和社會發展達致歷史高峰,加上科技及製造業的進步,令不少中外學者認為:此時的北宋已是全球經濟最發達、文明最昌盛的國家。
長卷分鏡解構
如果北宋當年已有攝錄技術,《清明上河圖》必然就是電影故事的分鏡圖。《清明上河圖》,顧名思義,是記錄了清明時節開封府京城汴河及其兩岸民間生活的珍貴面貌。
郊外︰卷首描繪的是京城外的一片郊野農牧用地。隨着視角西行,畫家把讀者帶入城中,人流及商業活動漸趨頻繁。汴京各式交通工具一覽無遺——負責陸上人流物流工作的牛騾驢駝、人馬車轎,豐儉繁簡,各適其適。長卷的中心,汴河主流上陸續出現汴河的常客︰運送糧食的漕船和各式各樣的客船畫舫。兩岸亦盡見為旅客服務的旅館酒家,此時張擇端把個人精妙寫實的「界畫」(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繪畫建築等物)技巧,在建築物及船隻的描繪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虹橋︰畫作的一個趣味焦點,就在人流密度最高的虹橋上下,分別出現了兩個危機。橋上坐轎的文官與騎馬的武官互不相讓,轎夫與馬弁爭吵不休;橋下一艘正穿過橋下的船隻,失去了牽繩,在竄流里顛簸,同時舵手慢了將船桅及時放下,看見船要穿過橋下了,桅杆卻仍立在空中,橋上橋下,險情處處。
市集︰過了虹橋,視點便轉移到南岸的陸上,人車攤販與服務行業活動頻繁。原來不遠處就是汴京城門,入了城門,稅務所的官吏為入城的貨品徵收商業稅;入城後的場景,商品服務更見專業多元,有香料店、香燭紙馬店、醫館、算命、說書人,甚或妓院。
商業文化活動及異地風情
汴京城的土地利用,由城郊的農牧地帶,汴河及其兩旁的高科技船隻、茶館、酒樓、食店及各式服務,至食店旅館的器物及行旅中出現的煤炭,可見一條汴河,由第一產業的農務畜牧、第二產業的營造工業,至第三產業的運輸飲食服務,包羅萬有,展示充沛而多元的社會生產力。
《清明上河圖》的京城,展現出宗教多元的共融氣氛,在城中遊走的宗教色彩的人物,包括儒士、僧侶、道士;而活動則有民間信仰的問卜與祭祀等,與流行於今天華人社會的宗教習俗頗相似。
至於見於《清明上河圖》畫卷內的商業活動,放諸現今社會,相信消費者也甚有共鳴——包括交通樞紐旁的「正店」、「腳店」,即今天可賣酒的酒樓;「紙馬」店,即現代的紙紮舖;「上色檀香楝香」招牌標榜的是上等成色的化妝品及香料商店;招牌上顯示治療「五勞七傷」的醫館;從事典押借貸生意而入口隱蔽的「解」店;甚或沒有名目而只點了子燈,只宜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妓院等。
此外,在《清明上河圖》中,亦有不少地方充滿異地風情。
交椅︰畫卷中經常出現一種設計簡單、便攜、可枱也可凳的一種工具——「交椅」,改良自漢末北方傳入的胡牀。輕巧的交椅成為地攤販子展示貨品的工具,而在稅務所、旅店及醫館的交椅材質較為厚重,有利久坐。
駱駝商旅︰城門內外有幾頭駱駝正在穿越門洞,牠們背上馱着一些在開封城里弄來的書冊和其他雜物,門洞口露出一個馭手,他正牽着駱駝出城門,可見北宋時代馴養源於西域的駱駝來運輸重貨也是生活尋常。
「劉家上色沉檀香店」︰宋代海內外的香藥貿易已經非常發達。香料在宋代屬於官方專賣品,上等香藥滿足了宮廷需求後,再流入民間,每年為政府帶來大量稅收。進口的香料主要供宮廷和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使用。當時官員講求上朝衣着帶有香氣,皇上亦會把香料賜給官員。此時,傳統的絲質香囊和可以焚香的金銀香囊都非常流行。
北宋(960至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唐亡及經歷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後,中國的商業和城市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濟文化繁榮,社會風氣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文化高峰。有幸張擇端以《清明上河圖》,及時於北宋國難發生前,記錄了汴京繁華盛世的一鱗半爪。作為中國人,更值得感恩的是畫卷在經歷了接近千年的漂泊坎坷,仍能保存下來,讓後世具體地認識北宋盛世時的民間生活面貌及文化魅力。
歷史思與行
- 《清明上河圖》里還有甚麼商業活動和營銷策略,與今天的商業社會有異曲同工之處?
-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京城盛世(1111至1120年),汴京人口之多與稅收之豐,令人不禁反思,作畫之時與北宋滅亡(1127年)相隔僅十多年,在京城的繁華背後,可看到國難的端倪嗎?
- 《清明上河圖》經歷了接近1000年在民間及宮廷中漂流的日子,今天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此看來,文物保育對一個民族具有甚麼意義?
- 「散點透視」的繪畫技巧和西方的「焦點透視」有何主要不同?「散點透視」在《清明上河圖》里又發揮了甚麼作用?
漂流畫卷:故宮珍藏
《清明上河圖》大約成於北宋徽宗宣和、正和年間而被收於宮廷府內。自1127年北宋滅亡後,畫卷亦開始了它漂泊的命運,在金、元、明、清四朝,畫卷交替地被朝中機關及民間收藏,歷盡滄桑。至清嘉慶年間長卷再度流入清宮,直至1924年末代皇帝抱畫出宮為止。1945年後至今一直由國家收藏,現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上的《清明上河圖》)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校長潘詠儀
延伸閱讀: